“他打了你,你為什麼不還回去?”,父母彆氣憤,根源在你們

文|玩兒

孩子剛上幼兒園或者小學時,你擔心他受欺負嗎?

沒有父母不心疼孩子的。我家娃上一年級時,就遇到過一個同班家長,因為孩子在託班受人欺負,連着給孩子轉了好幾個託班。後來孩子媽媽恨鐵不成鋼地説“別人打了你,你就不會還回去嗎?要是能還回去也不至於這麼折騰!”

“他打了你,你為什麼不還回去?”,父母彆氣憤,根源在你們

孩子被打了不知道還手,家長恨鐵不成鋼,總覺得這麼個簡單的道理孩子都不懂。明明自己已經説得嘴皮子都起繭了,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父母也彆氣憤,其實細究根源,還在你們身上。

想讓孩子被打後第一時間還手,得確保孩子能有“還回去”的自信和勇氣。而這種自信和勇氣,往往被家長們在日常養育中給磨滅了。家長們不妨捫心自問以下兩個問題:

“他打了你,你為什麼不還回去?”,父母彆氣憤,根源在你們
日常養育裏,你讓孩子做主的時候有多少?

如今很多家長信奉“無條件養育”,意指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可養着養着,就成了越俎代庖,過度包辦,讓孩子沒了獨立自主的空間。

自信心的建立,是通過一件件做成功的事情積累出來的。如果家長過度包辦,孩子什麼事情都要家長耳提面命才去執行,這對孩子來説是相當挫敗的。

舉例來説,早上吃飯,家長貼心將飯菜端上桌,一會兒提醒孩子“快點吃,要遲到了”,一會兒又斥責“別玩筷子,趕緊夾!”“快點嚼”孩子在這樣的催促聲中喪失了吃飯樂趣,更喪失了“我能自己吃飯”的掌控感。時間長了,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還有什麼自信可言?

等遇到了欺負他的同學,“我不行”是孩子浮上來的第一個念頭,在這樣的念頭支配下,想讓孩子第一時間還擊是不可能的。

“他打了你,你為什麼不還回去?”,父母彆氣憤,根源在你們
孩子平時有説“不”的底氣嗎?

不少家長希望自家孩子在家聽話乖巧,在外氣場十足,可能嗎?孩子又不是分裂人格,不可能在家一個樣,在外一個樣。如果平時孩子在家連説“不”的機會都沒有,又怎麼指望孩子在面對別人欺負的時候,勇敢地拒絕甚至還擊呢?

想想看,當孩子吃到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不想吃時,當孩子回家想玩一會兒再做作業,而你非要逼着他現在開始寫時,當孩子正沉浸在做手工的樂趣中,而你非要他去洗碗拖地時,這時的你,給了孩子説“不”的機會了嗎?孩子能大膽地説“不”嗎?

如果平時家庭氛圍並不是很民主,家中父母是權威,由不得孩子反抗和自由表達意願。那麼,孩子在這樣的高壓下早已是順從的性子,父母又怎麼指望他在外面能突然生出“反骨”呢?

教育學家常説,孩子身上的問題,往往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問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哪些行為不滿意,先別忙着指責抱怨,從自身找下原因,往往能發現答案。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受人欺負後是什麼態度,你覺得跟你平時教育有關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9 字。

轉載請註明: “他打了你,你為什麼不還回去?”,父母彆氣憤,根源在你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