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診一年每週的學習困難門診都會掛滿,一天能看50-60個患兒,經常都是加號的狀態。”每週二以及隔週的週六是南京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學習困難門診的固定開診時間,而每到此時,廣州路院區門診的九樓總是人滿為患。 (2月10日《揚子晚報》)
即便是在“雙減”政策之後,無論是家長、學生還是老師,對“學習困難”、“學習成績差”仍然是很敏感的。成績差,意味着孩子無法上重點學校,以後無法考上好的大學。當憑藉自身的力量無法改變“學習困難”,轉而去醫院求助醫生,看看是學習方式的問題,還是健康的問題造成的,這也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
醫院開設“學習困難門診”,前來就診的學生不少,開診一年,“學習困難門診”接診超4000孩子,前來看病的學生顯然要超過這個數,掛不上號的可能大有人在。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以往一般情況下,多是和學生的不努力不刻苦不勤奮聯繫在一起,認為是學生的上課不認真不專心造成的。其實,從診療結果來看,近八成的孩子存在明確的病理原因,主要集中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學習技能發育障礙以及孩子智力低下這三種疾病。
這些前來看到病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是出於健康的原因,家長恐怕不會再責怪孩子學習成績差了,對孩子的成績也會多給予寬容,畢竟孩子“病”了。可更多的學生可能沒有這種幸運,即便是因為“生病”而導致學習差,但老師和家長卻並不是這麼認為,他們不會想着要送孩子去醫院看病,只會將一切原因歸結為孩子不努力,家長採取各種措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逼”孩子苦讀,上各種培訓班,有的家長甚至用棍棒教育,老師則用“另眼相看”的方式,用“歧視”的方式,用“冷嘲熱諷”的方式想要倒逼學生提高成績,無奈孩子真的確是“病”了,在沒有“對症下藥”的情況下,“病”沒有治好,學習成績怎麼會提高?孩子往往就處於“被嫌棄”的狀態下度日如年,成為最可憐的孩子。
學習成績差,可以去醫院看門診,這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改變。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在學習上表現得很出色,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谷愛凌。面對孩子學習成績差,無妨帶孩子去醫院看看,找到“病根”。而希望更多的醫院能開設“學習困難門診”,老師能夠平等對待這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他們不是不努力,只是“病”了。當然,不管是何種原因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差,想要幫助孩子走上學習的“正軌”,從來都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此,家長和老師要表現出足夠的耐心。這也是教育理念的轉變。
“學習困難”近八成有病理原因是“有力提醒”,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差,真的不是他們不努力,只是因為“病”了。(王軍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