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好,你為什麼要生我?
“我明明為了這個家付出所有,起早貪黑的照顧孩子和老公,為孩子“做牛做馬”,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厭惡,老公的指責,難道我的愛全部用錯了。”
一位媽媽的哭訴,牽動着無數媽媽的心。
從事家庭教育工作以來,很多媽媽都發出了同樣的抱怨,每天做着重複的事情,付出了全部的愛和精力,但是並沒有換來孩子的親近和老公的理解。其實,是媽媽太投入了,而忘了真正的自己,你是在表達愛和關心,但是對方卻感受到了抱怨、指責和比較。有一句老話叫:“物極必反”,也正説明了這個道理,媽媽全身心的投入,總是想着孩子和老公要符合自己的想法,一旦沒有和自己一致,就會產生失落感,有委屈,有抱怨,進而導致關係更加緊張。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老公也是如此,他們有自己的空間和想法,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所以作為一個媽媽應該給他們空間,肯定他們的價值。通過和眾多孩子溝通,發現有幾類媽媽,最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甚至牴觸。
第一名:“愛比較”的媽媽
很多媽媽為了刺激孩子,希望孩子發奮圖強,經常會對孩子做比較,“你看別人家孩子多自覺”、“隔壁阿姨家的寶貝這次又考了100分,你啥時候讓媽媽也開心一下”、“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從來不和媽媽頂嘴”......
比較似乎成了很多父母交流的常態,“你們家孩子考試咋樣啊”、“你們家報了什麼班啊”,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比較,對於孩子來説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
之前,有一次溝通課程上,我談到了“比較”的害處,其中有一位媽媽很有觸動,她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小時候因為媽媽每天用她表姐和她對比,導致她直到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內心還是依然要和表姐對比,找對象、買房、生孩子......,她內心一直不喜歡錶姐,但是她表姐卻從來沒有傷害過她,這就是父母“比較”帶給孩子的傷害,這種傷害有可能是一輩子。
第二名:“為你好”的媽媽
“還不是為你好”、“媽媽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這些話,在孩子的心中有足夠的殺傷力,只會讓孩子壓抑和內疚,讓孩子感受到痛苦。
因為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安排,如果不聽我的安排,你就是錯的。這是就是媽媽內心的想法,這是媽媽強勢的表現,而不是表面上的“為了你好”。
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把“我為你好”作為自己的口頭禪,給孩子的確是時時刻刻的壓力,如果我們真是為了孩子好,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思想,讓孩子去探尋自己的世界。
第三名:“愛嘮叨”的媽媽
媽媽的嘮叨似乎是印到了每個孩子的心中,每次回到家中,媽媽的嘮叨就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快點起牀”、“多吃點菜”、“不要磨嘰了”、“快點寫作業”......小時候不懂,感覺很厭煩,感覺媽媽的嘮叨就是緊箍咒,讓孩子時刻有着緊張感。
也許只有長大了才會明白,這種嘮叨是媽媽的愛,而小時候只會感到討厭。
作為媽媽,多給孩子一些信任,要相信他們在成長,他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
第四名:“抱怨爸爸”的媽媽
“你爸爸從來都不管你”、“真不知道當初為什麼嫁給你爸爸”.....
試想一下,每天在媽媽抱怨聲中成長的孩子,她們的內心是要承受多大的傷害,作為媽媽首先要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夫妻之間的抱怨,不要傳遞給孩子。
我們常常説,夫妻關係的和諧,才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別把抱怨當做口頭禪,傷害了自己,也傷害着他人。
第五名:不注意自己形象的媽媽
很多媽媽會説,自從有了娃,自己徹底變成家庭主婦了,以前是花枝招展,現在是黃臉婆一個,照顧了大的和小的,真是沒時間打理自己。
不論從個人形象還是生活環境,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邋遢不注意形象,時間長了也會影響孩子的審美觀,不注意自己的衣着和衞生。也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和學習。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支柱,父母的言行影響着孩子的一生,所以養育孩子,不僅僅是管着孩子,而是讓孩子健康成長,自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