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總需家長推一把培養內驅力強的“自推娃”,要這樣做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小姑子發來微信説自己快要愁死了,因為孩子做事總是要自己提醒好幾次,否則孩子就不會去做,但是平時自己又很忙,沒辦法一直提醒孩子。不管自己是吼着還是耐心地勸説,孩子都沒有改變這樣的習性。
看到孩子不夠主動積極做自己的事,比如刷牙洗臉、起牀、做作業吃飯、出門等等,她就很擔心孩子以後不夠獨立。這些生活小事都沒有主動做,她更擔心孩子以後不夠上進。於是,她向我來求救了。
看到小姑子的信息,我不禁想起寶媽羣裏媽媽們所吐槽的孩子''拖拖拉拉''現象與小姑子孩子是一樣的。這些孩子做事為什麼總要家長提醒呢?家長們又應該怎麼做,能夠較快地糾正孩子的''小毛病''呢?
事件分析: 孩子做事總是要催和推,就是孩子不願意做了,即內驅力不足
孩子拖拖拉拉總是要家長催和推,他其實就是表示他不想做了,至少不是特別想。孩子如果特別想做,不用催都會去做,比如看電視、玩遊戲;孩子不想做,我們催好幾次都不做或者才去做,比如枯燥的讀書、令他害怕的游泳、去幼兒園等等。
專業點來説,就是孩子內驅力不足。一個內驅力足夠強的孩子,不僅會主動做自己的事情,還會堅持主動學習、做作業以及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會調整自己的節奏,從來不需要家長像擠牙膏一樣''推''着自己走。反之,一個內驅力不足的孩子就像我小姑子孩子一樣,總是被動地去做某事。
疑惑解答:內驅力是什麼?內驅力是人類行為的第三種驅動力
內驅力是一種驅動人類做某事的自我驅動力,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Pink 在超級暢銷書 《驅動力》裏把這種自我驅動力叫 Motivation 3.0。
>原因是,在心理學家傳統認識裏,人類行為有兩種驅動力:第一種是生物性驅動力,就是人類想盡一切辦法生存下來的動力;第二種來自外在動機,即尋求獎勵,避免懲罰的動力。但Daniel Pink 認為人類行為還有第三種驅動力,是來自於內在動機的內驅動力,即我們想要主導自己的人生、學習並創造新事物,通過自己以及我們的世界做得更好的內在需求。
內驅力足夠強的孩子在我們家長眼中就是''省心且未來可期的孩子'',學習不用管他會自己學,興趣不用逼他會自己培養,生活小事不用催他會自己做,經常對周圍事物有着好奇和探索欲。這樣的內驅力強的''自推娃'',長大後就是我們眼中自律、自強的人,他對生活充滿着熱情,全身上下都散發着''優秀''的氣息。
追溯原因:別人家孩子都有強大內驅力,我家孩子的內驅力去哪裏了?
每個人天生有內驅力,但並不是對所有事情都有內驅力。人都有慾望和需求,一旦有慾望和需求就會去追尋,但人們並不是對所有事都有慾望有需求。當孩子不想做我們想他做的事情時,就是沒有內驅力的。
孩子總是受另外兩個驅動力影響,內驅力沒有得到激發。有些孩子小時候比較積極乖巧,但不是因為內驅力強大,而是因為性格或者避免懲罰、為了獲得獎勵而乖巧、積極,漸漸長大後他們卻表現出比較畏難偷懶了。也就是説,外驅力太強又沒促進他們內驅力增強的情況下,另外兩個驅動力會削弱孩子內驅力。比如,鄰居家媽媽用星星方式獎勵懲罰調皮孩子,一開始孩子乖巧很多,但是一個月後孩子不再如此依舊''我行我素''。
在''狼追型''教育下,父母打擊孩子信心,內驅力逐漸降低。有些孩子小時候還是較為主動積極的,但是因父母不斷地批評、嘮叨,從而不再積極主動做某事。
因為父母這樣的教育,使得孩子變得焦慮、效率變低,也使得孩子做事無法集中注意力,最終使得孩子無法感受做事的愉悦和自豪。比如我妹妹小時候還是挺喜歡學習的,但是因為媽媽在她做作業時不斷嘮叨和責罵這個不對那個不是,打擊了她學習自信和減弱了她的學習興趣,所以後來她學習時就特別煩躁,最終成績下滑。
解決思路:孩子不想做,我們就想辦法讓孩子想做,激起孩子的內驅力
我們知道了孩子做事總需要家長推一把的原因後,就直接''對症下藥''。孩子天生內驅力不足,我們就想辦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己想做事,孩子內驅力因為我們教育方式不對而下降,我們就調整甚至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重新激起孩子的內驅力。
解決方案:面對孩子不同情況,採用不同方案培養孩子內驅力
>方案一:孩子在生活自理上動力不足,讓孩子知道''我必須得做好''
>孩子年紀小,很多事情都依賴父母,在心裏潛意識覺得自己即使做不好也有父母''背鍋''。比如玩具亂扔被父母催收,結果自己後來沒有收發現父母會幫忙收,於是覺得收不收都無所謂。
因此,當孩子在生活上''偷懶''的時候,告訴他必須要做,否則自己要承擔後果。
比如在孩子第一次賴牀去幼兒園快遲到,也不趕忙打的士送孩子去,並告訴孩子''你上幼兒園必須遵守幼兒園規定,現在因為你賴牀遲到了,你就要接受幼兒園的懲罰。''再比如有朋友來做客前,告訴孩子必須收拾玩具,''這樣是對客人的尊重,也是在愛護自己玩具,否則客人不再來你家玩也不會邀請你,客人也可能不小心被你玩具絆倒或者踩壞你的玩具。''
>方案二:孩子培養興趣上動力不足,讓孩子知道''我要堅持做好''
>很少孩子會明確説自己喜歡什麼,也很少會發現自己的天賦,很容易''三分鐘熱度''。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逼''一下孩子。郎郎父親看出六歲兒子十分喜歡彈鋼琴,就特意辭職帶孩子來北京學習,郎郎父親的''背水一戰''然後郎郎明白必須堅持下去。
當然,要想孩子堅持下去的方式很多,不一定要採用郎郎父親這樣的模式。
比如給孩子樹立榜樣,你堅持鍛鍊孩子堅持學彈琴;做一個笨父母,平時請教下孩子、與孩子一同培養這個興趣,在孩子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與孩子肩並肩説出類似的感受,孩子這麼一聽就調整狀態,為了當好父母''小老師''而繼續堅持學習;
再比如適當獎勵懲罰的方式,孩子不堅持興趣班就不讓孩子堅持做另外一件他喜歡的事情,或者讓孩子體會下不堅持做某事的後果以及堅持做某事的後果,主要讓孩子體會堅持的意義。
>方案三:孩子接觸新事物動力不足,讓孩子知道''我能做得更好''
>孩子面對新事物總會有害怕、恐懼等心理,這時候我們可以''輕輕推''孩子一下。比如孩子不願意去學游泳,一聽到要下水就跑到一邊去,就是一個害怕恐懼的心理。
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下水,因為會加劇孩子恐懼心理,以後遇到新鮮事物更加害怕,也不用完全順從孩子,因為隨意''妥協''不利於培養孩子內驅力。
我們可以用一些激將法激勵孩子,比如''隔壁女孩子也去了,難道你不夠女孩子勇敢嗎?''當孩子放下一些戒備後,也給予孩子一些空間:''明天去試一試吧,帶上游泳圈很安全的,如果實在不行再告訴媽媽好嗎?''當孩子下水適應了後,再鼓勵孩子''看吧,你可以做到的。''
總之,我們要清楚孩子不願接觸新事物的原因,然後從原因上解釋讓孩子放心。同時,也要告訴孩子真的受不了的時候可以告訴父母,我們看到孩子真受不了的時候也停止活動,舒緩孩子的情緒,再找機會讓孩子繼續接觸。
>方案四:孩子面對學習時動力不足,讓孩子有興趣有信心地做好
>孩子並不清楚學習是為了什麼,如果教育孩子學習是為了家庭、就業也過於功利,孩子聽了動力更是不足。因此,我們只需要讓孩子保持學習興趣和信心就可以了。
一般來説,孩子第一次課堂學習時候是覺得非常有新鮮感的,第一次回家做作業也是會比較積極的。當孩子表現出一些學習慾望時候,不管孩子學習方法如何與我們不一樣,我們多多呵護。比如有的孩子計算''11?7=?''時她會''10?7+1=4''這樣算,我們看到也不要覺得不應該。
孩子學習的時候和玩遊戲的時候一樣,當孩子專注的時候,我們就不要輕易打擾。現在不少家長是陪在孩子身邊做作業的,其實不需要。如果現在陪習慣了,也要想辦法抽身離開。比如先在一旁看書,接着到客廳做自己的事。作業有問題只允許問一兩道最難的,其餘讓孩子自己解決。通過讓孩子自己解決難題,讓孩子體會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沒有人天生就是優秀的,但有人會讓優秀成為習慣,因為他們有強大的內驅力讓自己每天都努力變得更優秀。其實,也沒有哪位父母就是天生完美的做父母,但是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時候注重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注重將眼光放得長遠,不侷限孩子眼前表現如何、成績優異、是否優秀,而是着重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以後可以根據自己喜好、步伐自己把自己變得優秀。
這就好比一個著名運動員所説的''成功不是勝利,而是把自己的魅力發揮極致。'',因為一個''自推娃''就是在綻放自己的魅力。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