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小嘴巴巴、特別活躍的孩子,長大了是當領導的料
李玫瑾説過,話少、偏蔫的孩子,學習一般都很好。小嘴巴巴、特別活躍的孩子,成績往往一般,但長大了是當領導的料。
李老師説的很有道理,從小到大,那些在管理崗位上的人,大多都是語言能力超強,能説會道的主兒。
上學的時候,班長、學生會主席都很能説,很會説。工作後,單位的領導,説出話來個個擲地有聲,讓你感覺説得很到位,願意服從安排。
他們大多不是成年後才進行了鍛鍊,而是從小就表現出語言優勢。而且,他們喜歡社交,善於觀察人,能摸清身邊人的脾氣,知道和什麼人説什麼話。等到進入社會,人際溝通自然遊刃有餘。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莉絲·埃利奧特博士研究發現,在6、7歲之前,孩子的大腦處於學習語言的最佳狀態,尤其是語法規則和邏輯學習;過了這個年齡段後,學習句法的能力會持續降低。
在這個階段,孩子就是天生的語言學家,學習語言、詞彙的能力特別強。父母抓住這個時機,進行合理引導,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發展得很好。
0-6歲孩子,如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呢?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給大家總結了幾個方法,可以參照做起來。
《父母的語言》中提到,早期的語言環境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就越好。
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不是停下手中的工作刻意去做,而是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就是讓孩子的周圍,充滿豐富的語言。
包括説話的聲音、音樂聲、大自然的聲音、鍋碗瓢盆的聲音、汽車轟鳴的聲音、飛機飛過的聲音、火車的咔嗒聲等等,孩子接觸的種類越多越好。
因為孩子小時候更關注身邊的事情,所以,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候,多和孩子交流當前關注的事情,重視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增加語言的輸入量。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就和他交流積木的事情。去公園,就和他交流公園裏的花草樹木。眼前出現什麼,就交流什麼。
孩子開始只會很簡單的詞,要進一步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要逐步拓展孩子的詞彙,讓孩子學會更多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彙,進行完整、有深意的表達。
比如孩子説“喝奶”,父母就説“你要喝奶嗎?”慢慢的孩子會説“媽媽,我餓了,我要喝奶”,經過這個過程,孩子就學會了完整表達。
經常用一些有深度的詞彙和孩子交流,3歲左右的孩子就會使用成語、比喻等方式表達。比如走得快是“健步如飛”,松鼠的尾巴像把傘。
孩子在3歲以下更關注當前的事情,喜歡使用“語境語”,比如吃飯、刷牙、睡覺、便便等。
到3歲以後,就有能力描述沒有看到或沒有發生的事情,這就是“脱離語境的語言”,比如,看到飛機在天上飛,會延伸到小鳥會飛,還有什麼動物會飛。
父母可以和孩子用已經熟悉的詞語交流,延展到一些未知事物上,引起孩子的討論興趣。
比如,看到鍋子很熱,可以和孩子説還有哪些會發熱。微波爐、烤箱、電磁爐、空氣炸鍋、電飯鍋等等。孩子就能把一系列事物聯繫到一起,形成歸納總結的能力。
父母可能感覺教孩子學語言也這麼有難度,自己説話都詞窮,更別説教孩子了。那該怎麼教孩子才好呢?不用着急,可以用閲讀彌補不足。
我每天都會陪孩子讀書,書的內容很豐富,孩子能學到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們在陪孩子看書的時候,也要注意引導孩子理解書中的語言。
比如讀到“一個晴朗的早晨”,就在這樣的日子,告訴孩子什麼叫一個晴朗的早晨。
比如讀到“小象温和地説”,我們就表演一下什麼叫温和,讓孩子感受到温和的意思。
比如讀到“呼嚕嚕”的睡着,“啪”!小兔腳下一滑,摔了個大跟頭。我們就發出呼嚕聲,做出腳下一滑的動作,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比如讀到“花喜鵲,笑得歡,高聲唱:小豬愛攀比,笑話一大堆。”我們要特別有節奏地讀出來,甚至點頭、打拍子,跟孩子一起哈哈大笑。孩子會在笑聲中,喜歡上這些韻律,並掌握這些語言。
教孩子學會語言,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只要父母多陪伴孩子,多開口和孩子説話,多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能發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