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養生保健】
夏季炎熱,出汗在所難免,適量出汗有助於身體健康,大量出汗則有可能導致體虛。
中醫如何認識汗
汗液,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玄府(汗孔)排出之液體。所以《素問·陰陽別論》説:“陽加於陰謂之汗。”《温病條辨》也説:“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還有賴於衞氣對腠理的開闔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
夏季過度出汗,耗損陽氣
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血證論》曰:“汗者陽分之水,血者陰分之液,陰與陽原無間隔,血與水本不相離。”因此,中醫認為大汗傷陽,就是説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過度出汗,會令陽氣耗損,容易出現渾身乏力的情況,不值得提倡。
中醫學將不正常的出汗,歸於汗證。
歷代醫家對於汗證的病因病機早有論述,如著名醫家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出汗主要是由外界原因引起的,風、熱、濕是最常見的原因。而《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中也提及持重遠行汗出於腎,過勞會導致腎虛,出現汗多,伴有腰膝痠軟和神疲乏力等表現,治療此類汗證應以補腎固氣為治療原則進行斂汗。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提及因血瘀所致汗證。總而言之,汗證的致病病機復發多樣,虛實交錯。
汗證包括了自汗,盜汗。
其中白天稍微活動一下就出汗,稱為自汗。
從中醫角度來看,自汗可因身體虛弱、氣陰兩虧,津液外泄導致。此類自汗的人常常伴有疲憊、乏力、氣短、畏寒等症狀。
體質陽亢熱盛也極易出汗。但此類患者出汗後往往覺得舒服,因為體內的熱、火等邪氣會隨着汗排除體外。
盜汗,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
小孩因為臟腑稚嫩,調節功能稍弱,或睡前進食,玩鬧,在入睡最初的2小時內,容易出現頭背出汗,並不需要特殊治療。但如果出汗太多,容易疲勞,就需要及時就醫的。
此外,產婦、尤其是新產婦,生產過程中容易耗氣傷血,在產後的一兩週內,也容易出現多汗,盜汗,如果長期如此、持續不減,也應該及時治療。
其他情況,比如有的人頭部特別容易出汗,“熱自胸中燻蒸於上,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可能是體內有熱,熱邪蒸騰,迫汗外出。再比如單側身體出汗明顯,可見於腦中風後肢體偏癱的患者,與患者側肢體經絡氣血瘀阻不通相關,與之前王清任的理論相符。
夏季應適當出汗
當然,正常人在氣候炎熱、活動、衣着過厚、情緒波動、緊張、進食等情況下出汗,屬於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因為討厭出汗,整個夏季,都處於空調所營造的低温環境中,不外出運動,只呆在室內,並不利於身體健康,反而容易出現身體沉重,痠懶無力,精神不振的症狀。
專家建議,應該順應天氣和身體狀況,適時外出活動。出汗多的時候,注意及時補水,電解質外,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養陰生津的藥材或者食品,有助於補充人體津液的虧耗,如生地、麥冬、沙蔘、玉竹、百合等。此外,還應當注意補氣固攝,適當食用一些具有斂汗作用的黃芪、西洋參、煅龍骨、煅牡蠣等。
夏季防暑補水湯譜
桑葉金銀花茶
材料:桑葉10克,金銀花10克,可加入3-5克白菊花或綠茶。
做法:開水沖泡或煮開10分鐘左右,放涼即可飲用。
功效:疏風清熱而止汗。適合汗多伴有口乾咽痛,舌燥尿黃的人羣。
黃芪燉烏雞
材料:黃芪20克,烏雞半隻,紅棗2-3枚,枸杞一小把。
做法:烏雞切塊加清水,加入黃芪,紅棗,枸杞隔水燉熟,調味服食。
功效:補脾益氣、養陰益血,能補益肺氣而固表止汗。適合產後或體虛,汗出疲倦的人羣。
泥鰍豆腐湯
材料:泥鰍100克,南豆腐2塊,食用油,食鹽各適量。
做法:先用熱水洗去泥鰍粘液,剖腹除去內臟,用熱油煎至金黃色,加豆腐,加水2碗煎至半碗,用鹽調味,吃魚喝湯。
功效:益氣養陰,可用於盜汗調理。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人長期處於空調環境,夏季出汗機會大大減少,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在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也有一定危害性。
常説春夏養陽,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陽氣正常生髮與疏泄,其中出汗就是陽氣正常生髮疏泄的一種表現,長期不出汗必將影響人體陰陽平衡以及新陳代謝,長此以往,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來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科,醫學指導:鄭豔華 副主任中醫師】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