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狠心”幫他養成這3個習慣,長大後才省心
現在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都選擇了“散養”,讓孩子釋放天性。這種想法雖然好,但實施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問題,總是
錯把“縱容”當成“自由”,把孩子的“無法無天”當做“釋放天性”,最後導致孩子沒有教養,不懂規矩。
當然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比較小,什麼都不懂,等孩子再大一大,再讓他養成好習慣,立規矩也不遲。
不過蒙特梭利早就通過研究理論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性格養成在3歲的時候已經完成60%,而在6至9歲的時候已經完成了80%。
所以説0~3歲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在這個期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可以讓孩子在成長髮育的過程中取得質的變化,長大後孩子也會更省心。
那麼在3歲之前要養成那些習慣呢?
一、做事情要自律
讓孩子在三歲就學會自律,無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往往懂得自律的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才會更加主動,對自己的未來也會自主規劃。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裏這樣寫過:“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3歲孩子的自律表現在什麼方面上:
不賴牀,起牀時間到就能夠及時起牀穿衣洗漱
肯排隊,去買好吃的甜筒,但是前面還有人卻肯乖乖地排隊
這些對於家長來説都是小事,但都是孩子自律的表現。
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如果孩子在3歲的時候可以學會不賴牀,那麼孩子將來就不會有惰性,可以控制自己想玩遊戲的慾望,將眼光放得更長遠,同時不用父母去催促學習,絕對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二、懂得分享、學會幫助
人類是羣居動物,沒有人可以完全獨立,不接受任何人的幫助,那樣將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
而懂得分享、學會幫助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而小孩子第一個接觸的社會羣體就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通過長期的觀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説的次數最多的三個詞就是【我還要】【我的】【不要】。
其實這3個詞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將孩子扔到集體中,有一點競爭力刺激孩子,他就能學會。但是僅靠這3個本能,是無法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的,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分享、學會幫助,這樣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後才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由於孩子上幼兒園,屬於第一次離開家庭,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本身就十分膽怯,如果再交不到好朋好友,無疑是雪上加霜,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內向的性格。
三、要做誠實的孩子,不許撒謊
孩子撒謊無外乎就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為了隱瞞自己犯錯的事或者孩子認為這件事説出來一定會讓父母生氣,所以選擇説謊;第二個原因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丟臉或者想得到讚賞的眼光,所以會選擇説謊。
孩子撒謊和孩子的品質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卻給孩子買下了一個壞習慣的“種子”,如果不做正確的引導,那麼這顆壞習慣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所以三歲之前一定要告訴不要撒謊,做誠實有信的好孩子。
幫助孩子養成以上3個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在長大以後更加省心,所以家長一定要多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