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三盆”圖片
隋唐五代時期,就有了“三日洗兒”的風俗。“三日洗兒”指的是嬰兒(不分男女)生下來的第三天,要舉行專門的慶祝活動。家人為嬰兒沐浴,親友前來送禮、祝賀,為孩子祈福,主人設宴招待客人。這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洗三”。經過多年的流傳,“洗三”風俗已經發生了變化,並以新的方式和內容存在。今天,憶遠昔便帶大家領略一下它的魅力。
一、“洗三”風俗的淵源
一些學者認為:“隋唐以前,“洗三”被稱為“落臍炙囱”禮,即除去嬰兒的臍帶殘餘和燻炙嬰兒的囱頂(頭的頂門)。這就表示新生兒就此脱離孕期,正是進入嬰兒階段。”也就是説,沒有“洗”的內容。另外,有學者曾研究過唐之前的“洗兒”,但發現沒有明確的記載。
為嬰兒出生三日舉行賀儀的活動,最遲在唐貞觀初年就有了。據《明皇雜錄》上載:“玉龍子,太宗於晉陽宮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即高宗李治)載誕之三日後,以朱絡衣褓並玉子龍賜焉。”另外,長壽元年(692年)五月,右拾遺張德的兒子滿三日。當時,武則天曾下令禁止屠殺、捕捉魚蝦。為慶祝喜得貴子,他不惜冒殺頭風險抗旨殺羊招待同僚(事後曾被杜肅告發,但武則天赦免了)。這足以證明唐人對嬰兒出生三日舉行賀禮的重視。不過,從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可知,這一時期,行洗禮的記載尚未發現。
《無字碑歌》里斯琴高娃飾演的武則天
胡發強、劉再聰《從甘博藏〈報父母恩重經變〉看唐、宋洗兒風俗》一文説到開元時期已經增加了洗禮的儀式。李暉《“洗兒”風俗的源與流——從梅堯臣“一事説開去”》説到“洗兒”風俗的始作俑者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十二月十三日,李豫(即唐代宗)出生。唐玄宗對此嫡皇孫十分鐘愛。李豫生下的第三天,玄宗“幸東宮,賜之金盆,命以浴”。雖然沒有具體描述“洗兒”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得知這是在生下的第三天進行的。關於“洗三”出現具體的時間,由於目前研究成果有限,學術界暫時也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根據上文,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洗三”風俗至少在唐朝已經出現。
在唐朝,這一風俗就比較流行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不僅與唐朝政治強大、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有關,還與大興佛教、浴佛的禮儀普遍存在有關。所謂“浴佛”,指的是在農曆四月八日佛生日時,以香湯洗佛,故又稱“浴彌勒”。按照學者李暉認可的觀點,“浴佛禮儀的廣泛存在,並得到世人觀念的認可,藉某種契機成為三日洗兒之淵藪,以求吉祥,恐不是沒有可能的”。另外,傳説每當嬰兒降生人世,不免要帶來上一世的一些污垢,而來世之後,要想平安,就要洗一洗。也就是説,“洗兒”包含對嬰兒健康成長的祝福。它能夠得到推廣的原因之一,便是因為這樣。
《大唐榮耀》裏任嘉倫飾演的李俶
二、“洗三”風俗的演變
除了“洗三”的淵源之外,洗兒錢也是值得一提的。洗兒時,要撒洗兒錢,以增喜慶氣氛。此處的金銀錢,是專為各種喜慶製作的錢幣。曾有這樣的句子來描述宮人們爭搶撒在地上(或分得)洗兒錢的歡樂情景:“日高殿裏有香煙,萬歲聲長動九天。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天寶十載(751年)正月二十日,安祿山過生日。唐玄宗於三日後召其入宮,“貴妃以錦繡為大襁褓,裹祿山,使宮人以彩輿舁之。上聞後宮歡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復厚賜祿山,盡歡而罷”。這便是楊貴妃為其義子安祿山舉行“三日洗兒”禮。在筆者看來,這並沒有多大什麼意義,只是安祿山為了諂媚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行為罷了。在洗兒錢的背後,難免少不了以“洗兒”為名揮霍財物的惡習。
《妖貓傳》裏張榕容飾演的楊貴妃
另外,隋唐五代時期,不僅宮中產子三日要浴兒以慶賀,民間亦是如此。例如,唐代宗時,王氏婦三日浴兒,李源“往看新兒”。白居易賦詩《談氏外孫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戲呈夢得》,以示祝賀。到了宋代,“洗兒”風俗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無論是“富室宦家”還是“貧下人家”,都實行這一風俗,只是形式和規格不一樣罷了。“洗兒”標誌着人生的開始,更賦有衞生、健康、喜慶等積極意義。於是,宋代以後,“洗兒”風俗在各地各民族之間流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內容發展。
《妖貓傳》裏黃軒飾演的白樂天(左)
明清之際,“洗三”是誕生禮中最重要的儀俗。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土俗》中記載了明代北京地區的誕生禮俗:“將臨蓐,婦家先期以果羹饋其女,日催生。生三日,日洗三。”此外,曾有記載,清乾隆年間,“三日洗兒,抱見舅姑,喚以乳名。諸族人及親友各送米、蛋之類,看望產婦、並表祝賀、邀之親友吃‘三朝酒’”。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一些有關“洗三”的禮儀。在清朝,宮廷“洗三”的同時,還要進行“添盆”。若按照滿族一般的“洗三”風俗,是日親友鹹集,多饋送小米、紅糖、槽糕、雞蛋等物。這就是所謂的“添盆”。
清末民初,“洗三”風俗的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例如,學者李暉的研究中提到,天津當時的“洗兒”,則是三日洗澡,澡盆裏放許多雞蛋。穩婆(即接生婆)用手將水和雞蛋攪動,找兩蛋大頭相碰的手出,送給不孕的婦人吃。不孕的婦人吃時必須坐在門坎上,臉朝屋內背朝外。據説這樣就可以懷孕了。放到如今來看,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不孕的人羣更應該去醫院看看,而不是搞個儀式就行了的。但就當時而言,醫療條件也有限,渴望得子而採取的行為也不難理解。
“洗三”畫面
此外,當時廣東翁源縣的“洗兒”也是比較有趣的。據學者李暉的研究:
(三朝)用姜、葱等湯來替嬰兒洗身,主其事的人一概是(接生)婆婆洗罷,用熟雞蛋撫擦(嬰兒)額部和全身,謂之“替黃”。事畢,以之(雞蛋)散給屋內的小孩吃。葱取聰明之意,古之有之。……姜字與強、壯之音相似,或許是取強壯之意。
除了祈求孩子聰明伶俐、健康之外,“洗三”還有其它不同的意義。在當時的東北,滿族“洗三”就有吃“洗三面”的習慣,有盼望小孩長壽之意。
“洗三”畫面
建國以後,隨着醫療、衞生條件的不斷改善,接生婆的地位逐漸下降,更多的人願意到醫院裏生孩子。現在的“洗兒”多在醫院進行。“洗”的人,則是醫院的接生醫生或護士。如今,宴請來賀的親友,有的在家中進行,有的改在酒店或飯店進行。在內容方面,也有所創新和發展。另外,由於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洗兒”在時間、稱謂也不同。全國大部分的是在嬰兒出生的第三天,因而稱“洗三朝”、“做三朝”、“洗三”等。有的放在第七天,也就是“做七朝”。有的嬰兒“滿月”才做“洗兒會”,即是“三朝”洗兒,如:浙江地區。淮河流域的有的縣放在嬰兒出生的第九天,更多的是在第十二天,稱作“送米粥”、“吃喜蛋”等等。總而言之,“洗三”風俗在傳承中得到了發展和創新。
文史君説:
由“禮”演繹為“俗”的“洗三”風俗,説明了民俗的羣體性和傳承性。從古至今,上至皇家子弟,下到貧苦人家,都有對嬰兒健康成長、吉祥等多方面的期盼。這也就是他們進行“洗三禮”的原因。“洗三”風俗在歷史中傳承,以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存在,展現了強大的“文化生命力”。這便是它魅力所在之處。眾所周知,期望孩子聰明伶俐、健康成長,是為人父母的心願。但光有期望是不夠的,還要有行動,尤其是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參考文獻
[1]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張雲舒:《談中國的誕生禮——以洗三為例》,《中華少年》,2015年第19期。
[3] 胡發強、劉再聰:《從甘博藏〈報父母恩重經變〉看唐、宋洗兒風俗》,《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4] 李暉:《“洗兒”風俗的源與流——從梅堯臣“一事説開去”》,《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遠昔)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説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