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説孩子的成長需要個性化,但實際上不管多有個性的人還是需要在這個社會中與人交往,自然就要學會基本的交際能力,對於孩子來説人情世故都是在實際生活中逐漸鍛鍊起來的,家長可以從小培養他們交際的能力,從而做個既能夠展現個性,又能夠在羣體中獲得好評和支持的人。
會為人處世的人,能夠愉快地與他人合作,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也因此能夠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潛能,孩子終將會離開父母,走向社會,如何教會孩子與人相處,這也是父母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助人為樂,樂於分享,這都是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處於被照顧的地位,很少有機會能夠照顧別人。
這其實並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的良性循環,因此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要給孩子機會去照顧別人,想到他人的感受,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説可能未必能夠懂得其中的社會意義,但事實上等到他們長大就能夠對換位思考以及同理心有着更好的認識,因為從小在家中就是這樣做的。
培養孩子樂於助人和分享的習慣要從生活點滴做起,比如説媽媽蹲着洗菜,爸爸就可以引導孩子注意到她可能需要幫助,給媽媽那個小凳子,幫媽媽換水,爸爸做菜,要幫忙拿碟子端菜等等。
行為大多數是由情感衝動引起的,所以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先啓發孩子的同情心,讓他們先有想法才能夠有接下來的行為。
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習慣,有賴於父母的榜樣作用,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他們會通過模仿家長的行為來建立自己的社交模式。
所以父母間要相互關係,與鄰里間和睦相處,孩子也自然而然地能夠建立更好的社交模式。
對於孩子熱心幫助別人的做法,家長要給予及時的鼓勵,還可以逐漸向孩子講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
孩子從小都是生活在小家庭中,沒有足夠的社會交往機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是很正常的,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與他人溝通和交往的環境,讓他們多與不同的人溝通和交流,有自己的朋友。
不要怕孩子被別人欺負而禁止孩子和別人相處,同齡人的身心發展程度都是相近的,孩子喜歡和自己年齡相符的同伴一起玩,也最容易溝通。
矛盾其實是在促進孩子如何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妥協,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改掉獨佔欲,讓他們學會分享和體會別人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家長千萬不要強迫他們,有可能會讓孩子對社交有更抗拒的心態,只有先讓孩子接受愛,他們才會回報愛。
家長以身作則做好示範,但沒有必要強調自己的行為,自己多對別人表達感謝,孩子自然就能學會如何對待別人的好意。
家長平時在家裏就要對家人的幫助説謝謝,在這種氛圍中孩子才會懂得如何接受愛,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必修課,要讓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學會相信別人,培養他們學會鑑別愛的能力,告訴他們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事需要拒絕的。
孩子想要接觸社會,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大量的信息,家長要教會孩子從小鑑別才能夠更好的與社會和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