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研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瞭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着幹”。這就是我們常説的“14歲現象”。
“14歲”是個危險期英國科學家曾進行過的一項研究證實,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是14歲。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
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分析認為:“與兒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夠權衡自身行為的好壞利弊,但他們更關注這些行為能否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刺激,而不是安全與否。”
還有一些初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4歲左右的年齡屬於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4歲”是最佳塑造期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説:“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作家柳青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説,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為了説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他舉了幾個成功名人的故事:
橋樑專家茅以升14歲看到橋樑垮塌壓死人後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橋; 14歲的愛因斯坦和兩個同伴談論世界新聞、科學成就,後來他們三個全部成為科學家。冉乃彥強調説:
“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 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家長怎麼做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哪些引導和支持呢?
1.指南針的第一個方向是未來。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一個孩子不斷學習各種能力,是為了更好的應對未來的社會。
作為父母,我們過往的經驗確實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站在現在回看過去,我們可能會發現走了一些彎路,留下了一些遺憾,以及一些未達成的心願。
如果基於此就對孩子提出必須這樣做,不能那樣做的要求,那很可能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阻礙,因為我們的要求和期待是基於當時我們所成長的環境和社會發展。
也有些父母因為走過彎路,所以允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更多自主的探索,尊重孩子的決定與選擇,這樣的經驗,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催化劑,加速他們的成長,因為這樣的教育策略是基於未來的。
2.指南針的第二個方向是希望。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們經常會抱有一種憂患意識,我們會傾向於向孩子渲染,如果你不這麼做,未來的你就會多麼的糟糕。
比如:你考不上一個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未來也就無法找到一個好工作。可是,孩子聽到這種言論之後的感受是什麼呢?是否會產生動力呢?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老闆為了激勵你和你進行談話:一種説法是:你要好好工作,否則我就會離開了你。另一種説法是:好好工作,年底給你升職加薪。
兩種説法,目的都是為了激勵員工,但面對老闆的第一種説法,我們內心可能會恐懼、擔憂,同時也可能會三心二意,一邊工作一邊尋找別的機會,因為要為自己找退路。老闆的第二種説法,則會讓員工產生希望和動力。
所以,當孩子對未來還不是很清晰、對自己能否適應未來還不是很確信的時候,過度渲染危機意識,不僅不會激發孩子的動力,反倒會成為孩子的阻礙。
3.指南針的第三個方向是開放。
面對未知,有時候我們為了消除不確定感,會屏蔽掉一些成長和學習的機會,直接對孩子説“不”。
比如,現在有很多孩子喜歡遊戲,他們希望自己未來可以成為一個職業玩家。面對孩子的這種想法,不同的父母會採取不同的方法。
有些父母會覺得把遊戲當職業不靠譜,所以直接對孩子説不。
有些父母會抱着好奇與孩子交流:你為什麼希望做一名遊戲玩家?你知道的做的很優秀的職業玩家,你覺得他們身上有什麼樣的特質?他們是怎麼走上游戲玩家這條道路的呢?你知道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名遊戲玩家嗎?
在交流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原來一名優秀的職業遊戲玩家,需要具備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靈敏的反應速度,還需要具備優秀的團隊協作能力等等。這些,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具備的能力嗎?
所以當孩子的想法或行為不被我們理解和接受的時候,不要馬上説不,抱着好奇與欣賞與孩子交流一下,這件事情中,到底有哪些可能性呢?
4. 父母應留下一點自己的時間
父母關愛孩子,但不能成為孩子的保姆,上下學接送,孩子看書,自己陪讀,一切圍着孩子轉,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父母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和空間,暫把孩子放在一邊。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撫養孩子並不意味着父母要放棄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
利用這點空閒,夫妻間多交流與溝通,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不少家庭,正是因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鬧離婚,使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應努力避免的。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實施,更多是通過溝通互動完成的,所以要覺察在我們與孩子的對話中,是否抱有未來、希望和開放的信念。
如果我們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到,那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與孩子確認:我和你的對話,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在溝通互動中,有時候感受比事實更重要。也許我們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未來、希望和開放,但是孩子沒有感受到,那麼這樣的對話就很難產生真正的價值。所以最好的辨識方式就是與孩子確認。
善於工作,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教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