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練拳多年水平仍不高?這個答案我心服口服!
傳統陳式太極拳,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一門武藝。由於它內涵豐富、編排細膩嚴謹,它的拳理拳法涉及多門學科(武術、健身、哲理、心理、生理、體育、養生等),也可以説它是比較難學的一門武藝。
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奎老師常講:“要學好這套拳,必須從難、從嚴、過細地下功夫。”同時,這套優秀的傳統拳,經過先輩們幾百年的實踐,不斷充實、研究、改進,使其拳理拳法體現在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動作之中。
目前,國內外喜歡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特別值得欣慰的是:文化素質高的人喜歡它的越來越多。實踐出真知,經本人及眾多學員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太極拳好!”尤其是陳式太極拳確實好,它有五大優勢:
1. 拳架正宗的可靠性。
2. 武術本質的鮮明性。即每個拳式都有技擊含義,一個金剛搗碓就有25個勁。
3. 拳理拳法的哲理性。即每個拳式、每個動作都符合太極陰陽哲理。
4. 適應羣體的廣泛性。這套拳“男女老少兒童團,各行各業都喜歡”。不僅中國人練,外國人也練。
5. 鍛鍊身心的科學性。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患上了“現代病”。太極拳符合有氧代謝運動的要求,能平衡人的心態,讓人學會放鬆。
實踐證明,要想全面體現以上五個方面的優勢,必須下功夫,過細地學好練精。可是,為什麼有些人練拳多年,甚至幾十年,動作仍不規範,水平仍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練拳者學拳不認真,練拳不細心,鑽拳沒耐心,粗枝大葉,偷工減料,丟三落四,手、眼、身法、步不到位,許多細節表達不出來,勁點不明,甚至有些動作違背拳理拳法,走形變樣,忽略了此拳豐富而細緻的內涵。
當年,我學拳時,一是認真模仿老師的外形,守規矩;二是老師講課時,我發揮自己的優勢,認真學,細心揣摩,刻苦練習,要領掌握得準,懂得如何運勁。那麼,是否都練到身上呢?直到現在,我還在不斷學,不斷改,不斷充實,不斷提高。
根據本人四十多年來學拳、練拳、鑽研拳的經驗,要想學好練好這套拳,首先要尊重傳統,尊師敬業,求真務實。為此,必須認真、細心地從細節上下功夫,永遠當小學生,不斷超越自我,把拳理拳法吃透,大小動作合乎規矩,力爭把拳練精,達到一個高的水平。
如何在細節上下功夫?我認為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1. 細摳拳譜,守規矩;
2. 精通拳理,找規律;
3. 鑽研拳法,懂勁道。
正如台灣拳師杜毓澤(陳延熙的徒弟)先生講的:“要打好此拳,就必須把道理打出來,把勁道打出來。”也就是説,使每一個動作都合乎拳理拳法。
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細摳拳譜守規矩
《孟子》有云:“大匠誨人,必以規矩。”陳鑫説:“學太極拳,着着當細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
陳照奎老師傳授的拳譜,是先輩們在實踐中不斷充實、不斷改進的規矩。一個拳式,幾個動作,每個動作之中手、眼、身、法、步、角度、方位,都有明確的要求及其內勁和要領。所以,學拳要先明規矩,細心記、細心體悟老師傳的拳譜。
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法、眼法以及整體配合,都要搞得清清楚,一點也不含糊,做到大小動作都要到位,“無缺陷,無凹凸,無斷續”。大家特別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規矩。
(一)手形手法
1. 掌形及其變化(不同掌形,不同用法)。如單鞭的穿掌,力點在指尖;金雞獨立的託掌,手掌向上,力點在大魚際;運手的切掌,橫切,力點在掌根外側;懶扎衣單鞭的定式,掌形下塌外碾,力點在掌根;中盤的右手撩掌,力點在手背;運手一圈之中,手型有六種變化,穿、塌、擁、捌、沉、切等等。
2. 勾手,何時捏攏,何時擁圓,都有規矩。如單鞭,先是五指指尖捏攏,而定式時,虎口要圓,表達內氣鼓盪,外形飽滿。
3. 刁拿手形,提腕垂指,虎口要圓。
4. 拳形及其特徵(內虛外實)。如掩手肱錘,拳形為拇指梢節扣住中指中節,外緊內松,拳有彈性。
5. 肘的要求。一墜、二擁,肘不離肋、肘不貼肋。
(二)步形步法
“根節不明,全身皆空”。“打拳先培根”。(《拳論》)
1. 平行步(不丁不八)。體育原理裏有一個人體站立時的“穩定角”,兩腳基本平行,這樣下盤穩定,腰轉靈活,跟拳理基本吻合。我們有些習拳者,打拳八字步太多,應該特別注意。如“倒卷肱”,退步時兩腳走弧線;落腳時,兩腳前後要騎在一長線上。
2. 弓馬分清。如弓蹬步的要求是前腿要弓,膝不能超過腳尖,小腿儘量垂直;後腿蹬,腳跟裏側後下蹬,膝蓋內卷,大小腿上撐,胯松,勁力通過腿、腰而發到梢節。
3. “提足即有用”。我老師講:“打拳不是走路,只要腳提起來,就有用。”如運手,提腳不是蹬就是插等。
4. 不同步法要分清。如頓步、蹉步、踮步、躍步、蓋步、並步、盤步、插步、絆步。
5. 進退。“進要柔,退要促”。
(三)身法
1. 上身中正。打拳過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轉,不出自己方圓。身子不要跟着手走,不可前後、左右晃,不可撅臀。陳長興公,人稱“牌位先生”。打拳始終要立身中正。如初收,雙手上擁,襠沉,命門後撐,立身中正;掩手肱錘,抖出右拳,左肘後撐,身子要正,不要往前傾。
2. 頭要正。楊澄甫講:“丟掉頂頭懸,白練三十年。”因此,打拳要虛領頂勁,眼睛平視。身法中正,胸腰開合才靈活。防止低頭、仰頭、歪頭、耿頸。
(四)眼神
我老師講:“眼以看敵為主,餘光左顧右盼。”因此,打拳頭不要歪,也不要向注視方向擰脖子,眼神要注視對方。如六封四閉,挑右肘時,眼要看右前方,打拳無人似有人。
(五)出手落腳方位
如三換掌,掌掌打在右前斜角(東南向);掩手肱錘定式,左肘、右拳發勁的方向為右拳偏右前,左肘偏左後。
有些人打拳“偷工減料”,任意丟勁變形,或添枝加葉。如掩手肱錘,丟雙風貫耳勁,拳掌直接下插;玉女穿梭,丟穿掌;六封四閉,雙掌不合,肘無力;轉體,不先扣腳、擰胯、倒重心;跌叉,雙腕未合即跌,未蓄即發;青龍出水,求快而忽略慢蓄動作,這些都不符合規矩。
二、精通拳理找規律
陳鑫雲:“拳雖小技,皆本太極正理。得其正理(即規律),無往不宜。”“明理則功進,功進則理更明。”
太極拳,其原理即太極陰陽學説。把握了太極陰陽哲理的基本論點後,即可以“一通百通”。所以,要深研此拳,必須下功夫鑽研其基本理論(太極陰陽學説)。
基本原理概括言之,三句話:“太極整體觀,陰陽相濟論,變化的螺旋形式。”
(一)太極整體觀
即講求整體運作,大小動作,處處都要做到“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主宰於心,意領形隨,丹田帶動,上下相隨,內外結合,整體運作。
陳照奎老師講:“力起於腳跟,腰為樞紐,丹田帶動,發於梢節。”例如懶扎衣接六封四閉,手合肘擁,丹田內轉,上擠,下沉,周身一家;金剛搗碓動作六,外形為握拳,內勁為收腹、吸氣、提肛、松胯,內外配合;倒卷肱,雙臂雙腿的上下開合,手進腳退的上下配合,全身“一動無有不動”,體現周身一家。
因此,我們學這套拳,首先要細研其周身如何配合,使身體各個部位的動作都要諧調一致。防止“單擺浮擱”,互不相干。
(二)陰陽相濟
每個動作,都要想到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配合,對稱平衡、對立統一,即所謂“陰陽相濟”。細分起來,至少包括五種陰陽關係。
1. 陰陽對稱(平衡)
所謂“三維平衡”,即上下、左右、前後都要對稱、諧調、平衡。
逢上必下。如起勢,雙腕上提,身子下沉,金雞獨立,一手上託。一手下按,右膝下提,左胯松沉,有上有下,上下對稱。
逢前必後。如初收,雙手上擁,身下沉;六封四閉,雙臂前擠,身下沉;掩手肱錘,右拳前發,左肘後撐,有前有後,前後對稱。
2. 陰陽互包(相寓、互孕)
開中有合。如白鶴亮翅,兩臂上下斜向開,兩手梢節合;單鞭定式,雙臂開,左手塌掌根,指尖略內合,右手鈎手,腕擁指合,腿開膝合,襠開腳合,有開有合,開合相寓。
閤中有開。如初收,兩手合,兩肘開;第一金剛搗碓動作一,兩手左掤合住,兩肘擁開,即所謂梢節閤中節開。
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如掩手肱錘,蓄勢時,緩慢、吸氣;發力時,松活彈抖,肩、肘、拳三個勁,螺旋前進,處處可打人;出左腿時輕柔,“邁步如貓行”,右腿則剛沉有力。太極拳的所謂擁勁之中,就包含鬆柔與彈性的張力。從中體現剛柔相濟。
3. 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即為虛實互換,實為虛的根,虛為實的根。左右腿,分清虛實,行拳中快速倒換重心。如金剛搗碓第三個動作,右為實,左為虛;第四個動作,左為實,右為虛,虛實互換。又如左蹬腳,右為實,左為虛;右蹬腳,按重心,左為實,右為虛,皆符合陰陽互根的哲理,這種虛實互換的中定勁,也正是保持人體隨遇平衡的措施之一。
4. 陰陽摺疊
陳家溝拳家有云:“不懂疊法枉徒勞。”陰陽交替,相反相成,欲陰先陽,欲陽先陰。拳論雲:“意寓向上,必先寓下;意寓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後撐。”例如指襠錘,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聲東擊西,左右往復,八次摺疊。
5. 陰陽消長(節奏)
即有快有慢,快慢相間。欲快先慢(蓄式),如青龍出水,合而後發;跌叉,打腳時決,雙腕合時慢,跌叉時又快。行拳中,一般引化、蓄勢時緩、柔,發力時快、剛,“常閾空間,節律一振盪”。
(三)陰陽變化的螺旋形式
螺旋形式,是陳式太極拳運作的主要特點。陳鑫公講:“拳者,纏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拳論日:“手足之運,絕無直來直去。”四肢順逆纏,胸腰左右轉,周身立體走螺旋。陰陽變化,都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沒有直來直去的。
所以,在打拳過程中,要始終突出陳式太極拳螺旋形式這一特點。要做到“打拳三個圓,推手三個球”,充實體現太極拳陰陽變化的螺旋形式。正是:“四肢一動順逆纏,所有動作走弧線;周身處處皆掤圓,立體升沉呈螺旋。”
三、鑽研拳法懂勁道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這已被歷代拳家所認同。拳論雲:“拳之精髓,懂勁為要。拳法之妙,在於運勁。懂勁而後,方可階及神明。”
所以,練這套拳者,必須要有武功的意識,並懂點兵學、人體力學的知識。那麼,如何才能達到懂勁呢?我認為要通過“拆拳講勁”,弄清四點。
(一)弄清每個動作的力點
例如:金剛搗碓一式中,就有擁、撮、擠、按、採、捌、肘、靠、衝、撩戳、踢、跺等25個勁,一個勁不能少。每個勁的方位、角度及運作路線,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弄清力點變化
如運手,手運一圈就有6個勁的變化,穿掌、墜肘、坐腕、擁肘、捌掌、切掌;單鞭接第二金剛搗碓,一動之中就有擁、捋、按、推4個勁的變化。
(三)弄清勁力結構
如野馬分鬃,不同部位,不同勁道。左手下插、上挑、外捌;右手下采、外捌,右胸開右轉,前腿為支撐點,後腿為施力點,前膝里扣,形成手捌、胸靠、膝絆的摔法。
(四)外形與內勁完美統一
外形與內勁完美統一,是太極拳架鍛鍊的重點標誌之一。“打拳即練功”,不是兩張皮。外形要規矩,內勁要清楚。如金剛搗碓,外形握拳、提膝、衝拳、擁肘、下采、震腳,氣勢飽滿;內部收腹、吸氣、提肛松胯,然後呼氣,鼓盪發力。一開一合,一收一放,內動外動相結合,體現內外兼練。
另外,懂勁之後,還要練勁。練勁的途徑有:練習拳架、單式訓練、推手訓練、器械訓練、輔助功力訓練。
總之:
上邊講了從三個方面下功夫,從難、從嚴、過細地下功夫,把基礎打好,把拳理搞明白,從拳法弄清楚,從而逐步把拳練精。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