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太極拳的人們一定知道陳式太極拳,今天小編把給大家介紹的是24式洪傳陳式太極拳拳譜,洪傳陳式太極拳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個支脈,太極拳流派眾多,發展至今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想要深入學習陳式太極拳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哦!
24式洪傳陳式太極拳拳譜
1右雲手
2左雲手
3左反雲手
4右反雲手
5雙反雲手
6雙正雲手
7上雲手
8中雲手
9下雲手
10前招
11後招
12高探馬
13野馬分鬃
14裹身鞭
15右擦腳
16左擦腳
17左蹬一根
18右蹬一根
19六封四閉
20右拳炮捶
21左拳炮捶
22左反雲手
23右反雲手
24雙反雲手收勢
洪傳陳式太極拳歷程
幼年時隨其父寓居京城,因體弱於1930年拜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為師,
學習陳式太極拳,言傳身教得之於師,潛揣默識求諸於己;十五年不輟所學,深得陳發科真傳。後困於家計,於1944年離京,輾轉赴濟南投親謀生。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師陳發科,以求拳法之精與拳理之密,更得陳發科晚年之技擊精粹。徵得陳發科同意,遂將師授之技法融於套路之中(此套路後稱為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或洪傳陳氏太極拳), 為後來學者開闢了一條掌握陳式技擊奧妙的捷徑。
洪傳陳式太極拳拳理
太極文化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勞動與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步總結出了太極拳的形式,即陳鑫講的太極拳纏法也,後發展成運動的形式。太極拳經過歷代太極名家根據技擊的需要,兼容幷蓄各種武術流派的精華進行有機的加工,形成當今的套路。據歷史記載,陳氏始祖陳卜於明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 河南温縣陳家溝,至今十九代。太極拳創自何人,陳鑫雲:“太極理法全,相傳不計年”。《太極拳圖説.自序》雲:“始祖卜耕讀之餘,而形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曰太極拳”,又云:陳王庭曾去山西,見有童叟練太極拳。顧留馨根據唐豪調查資料,肯定為陳氏九世陳王庭所創,批駁張三丰創拳之説,是較進步的,但説陳王庭創拳,與陳鑫所言有悖。如果道家創拳,絕不會用佛家“金剛”之語。但《太極拳論》是王宗嶽所寫而非陳家。陳卜由山西遷至陳家溝,陳王庭在山西見過有人練太極拳,據説漢墓出土文物有太極圖案。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此高深武術運動形式絕非創自一人之手,而是歷代太極武術家經驗的總結。 任何事物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太極拳也是一樣。按照規律法則而變化,是為進步;違背規律法則而變化,必然倒退。太極拳論説:“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理”即法則。太極拳在理的法則指導下的運動法,就是太極技擊法。技法因敵而變,但它的法則絕對不能變。洪式太極拳的法則就是纏法的螺旋運動。陳式太極拳原有套路七種和太極長拳(亦名太極通背),後來精簡為現在的一路、二路(亦名二路炮捶)。洪均生先生根據陳老的拳理拳法,在陳鑫纏法的基礎上用現代物理學螺旋原理闡明瞭太極拳的基本規律,並詳釋了順逆纏法是太極拳的自轉基本規律。手部自轉,凡大指向外 翻轉將掌心轉到向上,則為順纏;小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到向下,則為逆纏。腿部纏法的順逆,則應以身體放置的方向而變。凡身向左轉,則左順而右逆;凡身向右轉,則右順而左逆。順纏膝應向上提,逆纏膝應向下垂,但只許一提一垂,沒有雙順、雙逆的變化,而且絕對不能允許左右搖擺。 手與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後、上下旋轉,則為公轉,公轉的 方向有左右、前後、上下的區別。左右及上下公轉中的自轉,只有一順一逆。即:凡右(左)手向右(左)轉,逆纏上開而順纏下收的為正旋。開時逆纏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從心口向下頦旁斜向右(左)上轉,轉到手高齊眼為滿,這是上半圈。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揚,將肘收到肋旁,肘貼肋部,只用小臂帶轉經臍 上轉到心口前為滿。陳鑫説:一隻手上管半個身軀(在技擊方向、手同崗哨,以防衞軀幹為主),但他原説:“以鼻為中”,洪老恐學者誤會為“必須將手收到鼻前”,所以改為心口前。王宗嶽“無過不及”,當然應該有個界限作為過與不及的標準,洪式手與軀幹的配合便是:高不過眼,低不過臍,中不過心口(要求掌心斜對心口)。過則勁丟,不及則勁頂。一般説來,從心口到眼的旋轉約為90度為限,以上是正旋的規律。
公轉左右反旋的手是:順纏從左或右外上斜角向裏收轉,而手指的方向仍向左右外上斜角,肘應收到乳房下,然後變逆纏,先將肘轉貼到肋部,再以手領肘經心口與胯齊,再轉到高與眼齊為度。
手部的上下反旋,只有金雞獨立是兩手同走反旋而一上一下,從心口變逆纏分開的。上手先走順纏經過心口上轉,即變為逆纏,經口鼻前轉到頭頂百會穴,如託物狀向上托起。下手也從心口向下變為逆纏,經過胯前向胯外下按。它的自轉纏法只是順逆兩轉,但要注意上正下斜的方向。
前後公轉手配合都是走反旋,但後手從順纏經過心口前變逆纏,經胯前斜向外後轉出,轉到90度(從心口向前計算),即變順纏沉肘收轉到肋旁,然後從腕變逆纏,經耳下向胸前轉出。
至於眼法是否也有順逆的區別呢?當然有。眼是心靈的窗口,是傳達意志,指揮全身因敵變化的器官,又是負責觀察敵情和地形,以便進攻退守的器官。陳鑫曾説“練拳時,無人若有人,交手時,有人若無人”。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練拳時無人若有人,是指眼觀對手肢體的動靜而適當應用各種着法應敵,是知彼的方法,知彼的方法首先是看對方站的步法,從而判斷對手將採用 何種方向、方法。這都是由眼觀察所得,加以合理的判斷,才能機智靈活的防守反擊。所以每個招式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主要方向是當未動步前,以出步的方向為主,出步方向定後則以手的最後攻擊目標為準。因此眼的方向和步法身法方向一致都為順,眼的方向與身部旋轉和手法變化過程中的方向相反者為逆。
洪傳陳式太極拳特點
洪傳陳式太極拳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個支脈,太極拳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陳、楊、吳、武、孫式五大流派,陳式太極拳是源頭,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陳式他幾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極拳已經名滿天下的時候,陳式太極拳一直湮沒無聞,長期不為世人所知。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1887-1957),1928年到當時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後,陳式太極拳才為世人所瞭解,並廣泛傳播。陳先生對陳式太極拳的發揚光大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陳式太極拳能夠在濟南生根開花,歸功於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師。洪先生是河南禹縣人,自幼隨父在京,少年因體弱多病而輟學,後經人介紹從師於陳發科先生學拳,不但身體轉健,而且很好地繼承了陳式太極拳。1956年,洪老師赴京,經陳發科先生晚年親自審定拳勢,允許其傳授這套陳式太極拳。洪師隨陳師爺十五年,師徒感情深厚,時隔多年,每每提及恩師,言情間溢於崇敬之情。洪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在濟南積極傳播太極,弟子及再傳弟子遍及世界各地。過去民間把洪老師傳的這套拳稱之為“濟南拳”,在洪老師仙逝以後,我們為了發揚光大洪老師所傳的陳式太極拳,也為了永遠銘記洪老師傳拳之恩情,把這套拳稱之為洪傳陳式太極拳。
説到洪傳陳式太極拳的特點,我們認為洪老師在自己的演練、教學實踐中,通過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奮,的確在理論總結、技擊實踐等方面發掘豐富了這一拳法,他在太極拳理論上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轉與自轉,公轉的正旋、反旋;自轉的順逆以及腿部纏法的具體要求;根據“腰為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太極拳要求隨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虛實順逆之分;他特別強調“太極是棚勁,動作走螺旋”,對棚勁做出了更加具體的説明,對螺旋纏絲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這些理論都是創造性地見解,對後學研練太極拳有很大的幫助。洪傳陳式太極拳也逐步形成了法精理密、技擊實用的特點。
總結:通過上文對洪傳陳式太極拳拳譜的介紹,大家應該對洪傳陳式太極拳拳譜有所瞭解了,太極拳是一項不錯的健身運動,而24式洪傳陳式太極拳簡單易學更容易讓大家接受,小編建議大家可以試着去練習一下的,相信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