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鐘,女孩被打了50個耳光被鞋底抽了28次,卻還在説“我錯了”
每個寶寶都是上天賜予父母愛的禮物,那麼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如何進行引導和幫助才可以使他們更加優秀呢,讓我帶大家一起探索寶寶們的成長之路吧!
面對孩子被欺負的問題,家長們的處理方法和教育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長認為,對待暴力不能以暴制暴,所以就會讓孩子學會忍讓,理智的處理問題;而有的家長則認為,自己被欺負了就要還手打回去,誰打你你就打誰。這兩種方法截然不同,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呢?下面我們先來看個案例。
前兩天,在網上看見這樣一個新聞視頻。視頻中的事情發生在唐山,有兩個年輕的小女孩,好像是在一家飯店中,其中一個出身穿黑色小吊帶的女孩托起另外一個女孩的臉,用力連續扇了50個耳光。結果還覺得不過癮,竟然還撿起地上的拖鞋,用拖鞋抽了28個耳光。而這個過程中被打的女孩一直不停的説“姐,我錯了。”
視頻是用第三人的視角來進行拍攝的,並且還能聽見視頻中夾雜着他人的笑聲,説明女孩被打的時候,周圍是有人的,他們不僅不阻止這樣的暴力行為,還在旁邊起鬨,這樣的事情簡直就令人髮指。
而穿黑衣的女孩子,動手打人的理由也非常荒謬,只是因為喊了她4聲沒有回應,穿白色衣服的女孩子當時因為玩手機,所以沒有聽見黑色衣服女孩的叫喊。白色衣服的女孩子,在自己被打的過程中,只有不停的認錯,絲毫沒有反抗的意識。
在這個視頻中,出現了3種不同的孩子,一個是懦弱、一個是施暴者、一個是麻木的人。相信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視頻中的被打者,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麻木的旁觀者,更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是哪個施暴的打人者。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善良之人。那麼問題又説回來了,當孩子面對暴力的時候,家長該怎麼處理呢?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就明確的給過答案,她説自己的孫女有一次在幼兒園被小男生欺負了,還磕到了腦袋。李玫瑾教授就告訴孫女,下回她要是再欺負你,你就揪他耳朵,他感覺疼了,就能放開手了。
李教授的觀點非常明確,那就是當孩子面對暴力的時候“打回去”,雖然這個觀點受到很多家長的質疑,認為以暴制暴並不是最好的方法。當是我覺得一味忍讓的行為,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助長打人者的氣焰,讓對方變得更加囂張,所以當第一次遇到暴力行為的時候,就應該給予有力的還擊,讓對方知道自己並沒有那麼好欺負。
一、詢問經過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觀察孩子的舉動,及時發現孩子的異樣。如果發現孩子有異樣,那麼父母最先做的就應該是先給予孩子關心,並且説話的語氣要平和,不能用命令的口吻。父母可以拉着孩子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詢問孩子有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
家長更要給予孩子一定時間,讓孩子去組織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清楚事情的經過,還有自己的感受。當孩子説完以後,父母要對孩子敢於説出來的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後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來安慰孩子受傷的內心。
二、教會孩子如何發出嚴肅的警告
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如果別人欺負自己的時候,要先大聲的呵斥對方,“你不能打人,打人是錯誤的行為,你再打我,我就告訴老師或者是報警。”大部分時候,孩子聽見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感到害怕,就會停止自己錯誤的行為。
三、教會孩子怎麼保護自己
如果被對方警告後,沒有什麼效果,對方依然對自己有暴力的女行為,那麼就要學會怎麼保護自己,把傷害降到最低,如果有機會逃離的話,就要先跑。如果沒有機會的話,就要捲縮身體,雙手抱住頭部,並且大聲喊救命。這三個動作能夠有效減少暴力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護住自己的關鍵部位,並且用聲音吸引他人的注意。
四、讓孩子動手打回去
父母要告訴孩子,面對暴力的時候不能一味的忍讓,面對暴力的時候不能懦弱。而是要學會勇敢的去反抗。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軟弱接受就是在助長對方的囂張氣焰,對自己的暴力行為會更加的有恃無恐,只有讓她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好欺負,才能有效的制止對方的暴力行為。
五、父母要讓給孩子知道自己是永遠支持她們的
上面的方法您學會了嗎,每個寶寶的成長期間避免不了一些小的問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可以使他們領先再起跑線上,那麼本期就暫時到這裏啦,關注我,下期同一時間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