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認為,性格是沒有先天的,個性有,但是這個性格是後天培養的,不存在什麼天生的性格。
一般來説,3-6歲是孩子性格發展最關鍵的階段,有數據顯示孩子近九成的性格、習慣都在這幾年形成。
不同的家庭環境,造就出不同性格的孩子。教育孩子,性格比成績更重要,父母要培養3個好品格!
1、培養孩子興趣愛好
興趣是引導孩子開發潛能最好的老師。而我們家長的責任,在於幫助和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天賦所在,從而把孩子的潛能開發出來。
有的孩子有音樂的天賦,有的孩子有語言的天賦,有的孩子對數字特別敏感,有的孩子則非常擅長與人打交道或天生具有一種領導他人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一種領袖風範……有經驗而細心的父母不難觀察到。
每個人的興趣是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又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
在這種積極的引導下,激發了孩子對世界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增強孩子的目標感、方向感,對生活抱有更多的熱情,有利於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
2、教孩子承擔責任
作家劉墉説:“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籠子裏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有智慧的父母,對孩子愛得更深沉,懂得慢慢放開手,讓他學會獨立。不教給孩子獨立,不僅坑了孩子,更苦了父母。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所作的選擇、所做的事情承擔後果,不僅僅是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更重要的是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這樣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才能夠具備底線意識,避免行差踏錯。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既能在孩子小時候給他無微不至的愛和安全感,又能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3、適當放手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很多家長總忍不住上前幫忙:“你動作太慢了,來,媽媽給你係鞋帶”“你現在還小,爸爸來幫你搞定”……
要知道,孩子總要遠行而父母終須放手,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獲得自立和成長。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應該是要適當地放開手。
當然放手不能一蹴而就,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而一味撒手不管,同樣可能造成很多問題,所以要學會有技巧地放手。
不包辦、不越界、不干擾、多尊重,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人們常説:“高智商不如好性格”,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的人,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交往活動範圍也更加廣泛,通往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