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季老師從小讀書成績優秀,從海濱漁村到縣城,一路讀到省城,博士畢業後留在杭州當了大學教師,就在入職體檢的時候,查出了膽囊息肉,當時只有0.5釐米。工作三年後的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長到1.1釐米了。
爸爸獲悉後,打來電話説:“我和你爺爺都曾經長了膽囊息肉做了手術,你也早點手術,以免進一步發展。”季老師回憶起,爺爺是10年前因為息肉而摘除膽囊,爸爸是5年前摘除膽囊。
但是他們隨着年紀的增長,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出現腹痛、腹瀉,人也有點消瘦。切還是不切,季老師網上搜了很久,慕名來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肝膽外科。
肝膽外科張竝主任告訴他,膽囊息肉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就是臨牀上的腺瘤型息肉,這類息肉往往是單發,逐漸增大有惡變為膽囊癌的可能。
張主任曾接診一名22歲的患者,剛剛大學畢業,就查出了1.1釐米的膽囊息肉,一年後,長到了1.9釐米,有癌變傾向,當機立斷選擇了切除膽囊。
而假性息肉其實是膽固醇性息肉,這類息肉往往多發,不會惡變,佔息肉的95%。
他説,B超、CT、磁共振都難以甄別息肉類型,而膽囊癌預後極差,因此以往對待膽囊息肉的態度就是:寧可錯殺,不能放過。只要符合手術指徵的,都進行了膽囊切除。像季老師的爺爺、爸爸就是這樣切除了膽囊。
但是,膽囊是人體的重要消化器官,切除後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右上腹偶發絞痛,膽汁返流等,可能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膽囊切除後的不良併發症高達30%,即100個做了膽囊切除手術的人,將有近30人出現腹瀉或由odis括約肌功能障礙引起的持續性腹痛等症狀。
一旦膽囊切除以後,患者膽管內的流體壓力便會失去膽囊的緩衝作用,導致膽管內的壓力發生變化,容易形成漩渦或渦流。長期下去,膽總管便會產生沉積,這便是形成膽管結石以及繼發肝內膽管結石的重要因素。膽囊切除之後,膽汁酸持續釋放進入腸道,還會導致結腸癌的發病率增加。因此很多患者希望摘除息肉,膽囊儘量保住。
張主任説,保膽手術通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的方式,給膽囊切個小口子,摘除息肉,手術避開了膽囊三角,更加安全。而且術後恢復快,極少出現腹痛腹脹這些併發症,膽囊功能得以保留,正常飲食活動,不影響生活。
現在,經驗豐富的肝膽外科醫生加上先進的微創保膽技術,對待膽囊息肉就可以像胃腸鏡對待胃腸息肉一樣,手術摘除息肉後,術中快速的病理切片診斷,如果是良性息肉,膽囊得以保留;一旦惡變,術中也可以及時更改手術方式。靈活的術式,讓更多的膽囊得以保留。
在張主任的建議下,季老師決定接受微創手術。術中證實息肉是單髮帶蒂的良性息肉,予以摘除保膽。
手術中
季老師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他的爺爺和爸爸都感嘆,現在的醫療技術真當先進,“終於不必成為無膽英雄。”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