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正確引導讓孩子更聰明

  【六一兒童網導讀】從呱呱墜地,孩子一接觸到這個大環境開始,就直接地去感受,並通過感受來開創自己的世界,一般孩子模仿成人的年齡是在2歲左右。

  另外,他也通過模仿學習,反覆不斷地練習,掌握重複性的特色,來建構、架構世界。

  兒童心理學家梅爾佐夫就有發表過關於他對新生兒模仿能力的研究。

  梅爾佐夫發現,剛出生 2~3 周的嬰兒,能夠面對面模仿出成年人所做的面部表情,至少包括伸舌頭、張大嘴和嘟嘟嘴。

  梅爾佐夫還發現,寶寶們不只會當面模仿你,他們還會延遲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延遲模仿的含義是,寶寶看到你做了某件事,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自己把這件事重複了出來。這種方式相比即時模仿而言,展示了嬰兒強大的記憶力。

  1、父母要以身作則

  寶寶天生就是模仿專家,他們最喜歡模仿親近的人,也就是爸爸媽媽的言行。

  有禮貌的媽媽,寶寶也懂得待人接物。

  愛讀書的爸爸媽媽,孩子也常常是小書蟲。

  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

  孩子在模仿也是在探究外界,關鍵在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強化他們的模仿能力。

  比如,父母不正確引導,如果你又拒絕他們去模仿,孩子就很納悶大人能做,自己為什麼不能。所以父母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不好的行為,例如爭吵,抽煙、亂扔垃圾等。

  而對於好的行為,父母可以加以強化。

  比如,大人在打掃衞生時,也給小孩一個抹布,讓她們嘗試抹桌子。還有學習收納玩具,讓寶寶參與到收集不玩的玩具中,有意模仿大人好的行為,幫孩子培養好的生活習慣。

  2、巧妙轉移注意力,減少不良行為

  孩子喜歡模仿不良行為,很多家長都很頭疼。即使是父母以身作則,也不可能保證孩子在學校就完全接觸不到不好的行為。

  4歲的核桃就經常模仿其他小朋友説話,經常對着爸爸媽媽説“打死你!打死你!”這樣的話。

  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要注意:不要暴力地強行制止寶寶的行為,要用巧勁兒轉移注意力,拿出些新花樣給寶寶模仿。

  為什麼呢?你的制止會讓寶寶發現,我做這件事可以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可見,寶寶喜歡做引起你注意力的事情,不好聽的口頭禪雖然讓爸爸媽媽生氣,但是——他們注意到本寶寶了呀!這句話真不錯!再來一遍「打死你!」

  如果我們反覆跟孩子説「不許説這句話!」,反而是讓孩子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還一遍遍地幫孩子加深了記憶,孩子會越説越多,還會慢慢釀成逆反心理。

  你應該使巧勁兒,反其道而行之,教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的話,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不合適的話語上面轉移開。

  3、培養孩子的是非觀

  孩子愛模仿是好事,但是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像文章開頭的例子,孩子模仿不好的行為,如果不及時糾正,就很容易成為習慣。

  孩子好的表現多鼓勵誇獎,強化良好行為,養成好習慣;

  壞的行為要及時發現並,利用故事或換位思考等方式,啓發孩子認識到問題所在,加以改正。

  例如帶孩子逛公園時,有其它小朋友摘公園的花,你就可以問孩子“這種做法是對的嗎”?如果孩子説“不對”,父母則可以繼續接着問“為什麼他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呢”?

  先聽了孩子的評價,再幫助孩子去分析對或錯,以此來引導孩子,漸漸地孩子就能獨立進行正確的評價了,有了正確的評價就不難做出正確的舉動了。

  父母如果不去給孩子灌輸是非、善惡、好壞的觀念,沒有培養好孩子的優良品質,就算學習成績再好,沒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社會立足,人們也不願與他有太多的交往的。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受到好奇心的驅使,他們有時候善於模仿,這些高智商的表現,父母千萬不要覺得煩人,而是應該覺得慶幸。只要正確引導,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1 字。

轉載請註明: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正確引導讓孩子更聰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