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現如今,“窮養”已經成為不少家長的育兒經。不少爸媽都認為“窮養”出來的孩子更乖巧,思想也更成熟,更能體會到生活的不易。
但有些家長卻曲解了“窮養”的真正含義,把“窮養”簡單理解為“吃苦”,降低了家庭的生活質量,造成“過度窮養”,對孩子的財商和情商都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窮養的意義是什麼?家長的錯誤理解,導致用心養大的孩子變樣了!
曉惠家裏經濟條件其實不差,孩子出生後卻為了“窮養”而節省一切開支:吃飯從來都在家吃,菜要挑便宜的買。衣服不到逢年過節不會買,平時可以穿別人送的,使得原本不錯的生活水平直線下降。曉惠也不讓孩子花錢,經常給孩子灌輸要“省”的觀念。
這就是曉惠一直都奉行着的 “窮養”政策。在曉惠看來,“窮養”就是沒錢,就是要讓孩子明白生活到底有多苦。
有一次同學生日,其他同學都送了禮物,唯獨曉惠的孩子空手而去,這讓曉惠的孩子從此在同學們面前抬不起頭。孩子認為曉惠再也不疼自己了,也開始慢慢變得自卑、懦弱。
“窮養”並非“真窮”,過度窮養的孩子最後都變樣了!
“窮養”重在於精神方面的建設,而並非物質生活的匱乏
“窮養”容易被誤解為“真窮”,造成“過度窮養”。有些家庭經濟明明很寬裕,卻想方設法的降低孩子的生活質量,目的就是不讓孩子貪圖享受、好吃懶做,殊不知卻起了反效果,降低了孩子的眼界格局不説,更讓孩子的性格出現缺陷,變得自卑懦弱。
真正的“窮養”注重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建設,對經濟方面的要求反而很少,絕對不會在生活質量上委屈孩子。這樣既能給孩子好的條件,也能夠讓孩子明白“金錢來之不易”的道理,可謂是兩全其美。
被家長“過度窮養”的孩子最後都變樣了,性格自卑懦弱,還愛説這幾句話
1、“我有事不去了,你們去吧”
在社交方面,孩子肯定少不了和同學朋友的各種活動。由於家長的“過度窮養”,孩子一直沒有活動經費,有時候同學約着吃飯、看電影,孩子都會因為沒錢而無法參加,又不能直接説出來,會顯得很沒面子,於是藉口“有事”來逃避聚會。
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撒謊的習慣,也會因為沒錢社交而自卑。
2、“這個便宜,買這個”
在購物方面,“過度窮養”的孩子對價值沒有概念,卻對價格很敏感。價格稍微貴點的,一眼都不會多看,一律不買。看到價格低的,啥都不管,直接買下,即便質量很差。
這樣的孩子對價格太在意,很容易養成貪小便宜的習慣。即便賺到了錢,也不懂得用來改善生活,是一隻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3、“這錢沒必要花”
“過度窮養”出來的孩子總會過度節省,明明有必要花的錢,卻捨不得花。他們總覺得,能走路去的地方,就沒必要坐出租車。殊不知,剩下了錢,卻花費了更多時間,得不償失。
這樣的孩子很難看到事物的潛在價值,眼裏只有那一點點小錢,容易變得目光短淺,長大了也沒出息。
“窮養”固然對孩子有利,但家長的理解也要準確,否則就會變成“過度窮養”,這對孩子的財商和情商都有極壞的影響,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