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在,百病生,別讓夏天過得太有“濕意”,中醫祛濕有好辦法
俗話説“濕氣在,百病害,濕氣除,百病無。”莫名犯困、感覺嘴裏黏膩、身體沉重……這些“症狀”可能是濕氣悄悄鑽進你體內所致。
什麼是濕氣?
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濕氣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中醫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的説法,可見濕氣的難處理程度多高。
5個特徵看體內濕氣
1、看體型
體內濕氣較重的人羣,自身的體重會在較短的時間內不斷增加,甚至會出現虛胖!體內濕氣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自身下肢出現水腫的現象。所以,可以觀察自身的體重及下肢水腫情況來判斷自身的體內是否存在濕氣!
2、看舌頭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着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説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説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説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説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3、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説明體內有濕了。另外,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4、看起牀狀態
有些人早上起牀後,會覺得很困、頭沉,像有什麼東西裹着,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説明體內濕氣較重。
5、看平時狀態
户外濕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中醫講“濕重如裹”,一種被包裹着、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幹的襯衫那麼彆扭。
這些方法讓你無濕一身輕
都説“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除濕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堅持揉按身上這3個“排濕穴”,才能逐步把體內濕氣排出去。
穴位篇
1、中脘穴
位於腹部中線上、肚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是胃的經氣彙集之處。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都可以用中脘穴進行調理。
2、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髕骨下緣往下4橫指、脛骨外側1橫指。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有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的作用。
3、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關節,彎曲胳膊肘時,肘橫紋末端的凹陷處即是。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有一定效果。
按摩手法:點揉穴位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每個穴位上重複這個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運動篇
1、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好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
?
3、避開濕氣的環境
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所以日常生活中應當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藉助電器進行除濕。本文部分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