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期間人們外出聚餐或採購食材製作大量菜餚的機會增加,如遇到食品衞生狀況不佳的情況,易引發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的講就是“吃出來的病”,這些致病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學性以及動植物性等。我省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以致病微生物為主,發生場所主要是家庭、餐飲服務場所和學校。這些微生物小到我們肉眼都看不見,經常藏匿於食物和各種環境中,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到它們的襲擊,導致食源性疾病的暴發。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聚餐後如出現多人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時,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立即向當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報告,同時保留所有剩餘食物、嘔吐物和相關票據,以備相關部門調查中毒原因和溯源。
主要預防措施:
一、 製備食物時要注意生熟分開,加工和盛放生肉、水產品和蔬菜的器具要與熟食分開,使用後要及時清洗消毒。在處理生熟食物及包裝前後都應及時洗手。
二、 外出就餐要選擇安全衞生的餐飲單位,建議選擇量化等級高(B級及以上等級)、衞生狀況好的餐飲服務單位。就餐時應注意餐具的衞生安全。
三、 注意分辨食品是否變質、是否有異物,不吃感官異常或未燒熟煮透的菜餚。
四、 不採、不買、不吃不認識的野菜、野果和蘑菇;不購買、捕獲、加工、食用野生動物;不購買、不飲用來歷不明的酒水;加工菜豆(四季豆、扁豆、刀豆)要煮熟燜透;按照傳統習慣自制藥膳食品要慎重。
五、 餐飲服務單位應嚴格執行健康管理制度,防止帶菌者對食物的污染。
六、 不購買、不儲備、不使用亞硝酸鹽,更不要在家裏放置亞硝酸鹽,避免作為食鹽誤用導致中毒。
七、 儘量不要到客流量陡增的飯店就餐,因為突然集中增大的供應量可能導致餐飲單位超負荷接待並埋下食品安全隱患。
八、 就餐後短時間內出現不適症狀,如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口舌發麻、嘴唇發紫等,要及時就醫。
稿件來源:營養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