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得了“腳氣”奇癢無比別慌,農村一常見野草,用它煮水幫您搞定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健康

土荊芥,名字很土,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似的,它是路邊常見的野草,有濃烈的氣味,很不討人喜歡,打小就知道,豬都不樂意吃它。雖然名字不好聽,土裏土氣的,但卻是一種很有名氣的草藥,多生於南方,在北方它一般是栽培的。全草可入藥,治蛔蟲病、鈎蟲病、蟯蟲病,外用治皮膚濕疹,並能殺蛆蟲。


其實,荊芥是一個讓人暈得一塌糊塗的名詞,那個在市場上被叫做荊芥的一種蔬菜,其實是一種羅勒——疏柔毛羅勒。誰能想到呢?外國人餐桌上的洋香草——羅勒,在國人的餐桌上被叫做荊芥了,它其實跟真正的荊芥八竿子也打不着。


那麼,這個被叫做土荊芥的呢?也是跟真正的荊芥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真正的荊芥是唇形科荊芥屬,這土荊芥可是藜科藜屬。你看看,一直數到八輩子祖宗以上,都找不出一丁點的親戚關係來,就這樣,它還非叫做土荊芥不可了。


土荊芥,別名:臭草、殺蟲芥、鴨腳草、香藜草等,為藜科藜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佈廣泛,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見其身影,主產於華東、華南、華中以及西南等各省區,常生長在村旁、路邊或河岸等處,可以説在山區農村到處可見,對生長環境要求不嚴,極易擴散,常常侵入並威脅農作物,給農民的印象可不友好。


土荊芥的形象特徵:具有強烈香味,莖直立,多分枝,有色條及鈍條稜,枝通常細瘦,有短柔毛併兼有具節的長柔毛,有時近於無毛。葉片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邊緣具稀疏不整齊的大鋸齒,基部漸狹具短柄,上面平滑無毛,上部葉逐漸狹小而近全緣。花兩性及雌性,生於上部葉腋,花柱不明顯,胞果扁球形,完全包於花被內。種子橫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紅色,平滑,有光澤,邊緣鈍,花期和果期的時間都很長。


雖然是路邊野草,但在藥用價值方面,卻有不錯的功效,民間常用來治腳氣病。比如足癬,俗稱“腳氣”,是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膚病,具有傳染性。特別是在夏季天熱多汗,若穿膠鞋、尼龍襪更易引發。本病的特點除了皮膚表現外,最讓人難受的是,奇癢無比,所以,得了“腳氣”也是很遭罪的事情。


足癬,臨牀表現為腳趾間起水泡、脱皮、糜爛,或皮膚增厚、粗糙、開裂,伴有劇癢。由於用手抓癢處,常傳染至手而發生手癬(鵝掌風),真菌喜愛潮濕温暖的環境,故夏季多發,冬季病情多好轉,表現為皮膚開裂。足癬具有傳染性,易反覆發作,長年不愈,是一種難纏的病症。


那麼這時候,土荊芥就派上用場了,可用它掃除“腳氣”,用土荊芥配伍效果更佳,在民間被稱為“掃癬湯”的組合:由“烏梅50g,貫眾50g,苦蔘50g,土荊芥100g”組成,將這些藥打碎,加水煎沸20分鐘後,倒入淨盆內,乘熱先燻患部,待温再浸泡患部,水冷則去之。每日2次,10天為1療程,一般可痊癒。方中諸藥均可制滅皮膚真菌,其中土荊芥一味用之療效倍增,尤其不可或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土荊芥和荊芥可不是一回事,不僅科屬不同,藥效也不同,土荊芥,具有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活血消腫之功效。主治鈎蟲病、蛔蟲病、蟯蟲病、頭蝨、皮膚濕疹、疥癬、風濕痹痛、經閉、痛經、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等;而荊芥為發汗、解熱藥、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嘔吐等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草藥。

關於土荊芥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此為土荊芥,雖是路邊常見野草,用它煮水卻能治皮膚濕疹,掃除“腳氣”,關鍵農村到處都有,請您識別。得了“腳氣”病?別慌,農村一常見野草,用它煮水幫您搞定,有時候,野草也能起大作用。“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