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肝癌晚期=“無藥可救”?醫生:別太絕對,“不治之症”也有可能重獲“新生”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健康

來源:東莞市人民醫院

“神聖”的週五晚終於來了!

下班後 小健吃完外賣、洗完澡

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

“來來,兄弟上號!今晚不贏兩把絕對不睡!”

可沒到凌晨兩點

他就感覺有點“肝”不動了

......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東莞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外科主任兼肝膽外科學科帶頭人王在國介紹,肝臟作為人體最重要的代謝和解毒器官,就像人體內的大型“化工廠”,發揮着代謝、排泄、解毒、免疫及凝血等重要功能。雖然功能強大,但肝臟也是人體唯一一個沒有痛感神經的主要器官,疾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所以需要定期篩查監測,不要等到出了嚴重問題再就醫,因為一旦這個“啞巴器官”不再沉默,往往代表着出了大問題。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致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致死率居惡性腫瘤第二(僅次於肺癌)。手術切除是肝癌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最佳治療途徑,但由於早期肝癌無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才來醫院就診的,七成以上確診患者已經處於中晚期,一般生存期僅3~6個月,所以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王在國指出,隨着外科技術不斷精準化、微創化,以及轉化醫學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藥物的出現,傳統意義上中晚期肝癌屬於“不治之症”的舊觀念需要更改。目前,醫學界已經研發出能夠有效治療中晚期肝癌的新方法,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通過轉化治療後重新獲得根治的機會。

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在王在國的帶領下,在全市率先應用世界領先的“轉化治療”策略,近兩年已經幫助20餘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經“轉化治療”實現腫瘤降期,其中成功轉化的10餘例患者重新獲得根治性手術治療。

近日,71歲的李阿伯因自感肝臟不適到醫院做CT檢查,發現肝臟長出了一個112×100×97毫米的巨大腫瘤,腫瘤已經嚴重侵犯下腔靜脈及肝中、肝右靜脈,同時發現了門脈癌栓填塞,門腔靜脈間隙直徑3.5釐米淋巴結轉移,確診為肝癌晚期。

患者腫瘤太大,如果手術切除,需要切掉大量肝臟,剩餘的那點肝臟勢必無法滿足人體的肝功能需求,極易發生肝功能衰竭,生命將進入倒計時。

面對這種困難局面,患者及家屬接受了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專家的建議,嘗試應用世界領先的“轉化治療”方案,即分子靶向藥物(侖伐替尼)+腫瘤免疫治療藥物(PD-1)先行治療,為治療晚期肝癌博取新的機會和希望。

王在國指出,比起以前,現在醫生手上對付肝癌的“武器”越來越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新“武器”有:以PD-1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藥物,聯合新型靶向藥物(如侖伐替尼)及局部治療手段(肝腫瘤微創消融、肝血管介入或立體適形放療)。利用這些“武器”實現將部分不可手術切除的晚期肝癌轉化為可手術切除的狀態,讓晚期肝癌患者重新獲得根治性手術治療,甚至實現長期生存目標的機會。

“轉化治療需要肝膽胰外科、腫瘤內科、介入科等多學科聯合作戰,這比單一科室單打獨鬥更加高效。”王在國介紹,經過“免疫+靶向”藥物治療3個月後,李阿伯的影像學檢查報告顯示“肝癌巨大腫瘤完全液化壞死並縮小至60毫米、門脈癌栓及轉移灶液化壞死,血清的甲胎蛋白也從1635ng/ml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MDT多學科會診

“轉化治療”達到了預期效果,成功實現了腫瘤降期,重新獲得手術切除的機會,並於2021年4月9日完成全市首例“晚期肝癌轉化後的根治性切除治療”。術後隨訪至今,未見肝癌復發轉移,“無瘤生存”近1年,總生存期達2年。

肝癌唔該遠離我!

“雖然醫學技術推陳出新,但肝癌依然是一個惡性度非常高的疾病,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才是肝癌防治的關鍵!”王在國強調,肝癌防治提倡“六早”,即早預測、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治癒。

定期到正規醫療機構做肝臟彩超、血清甲胎蛋白等相關檢查是最重要的肝癌篩查手段,高危人羣定期體檢是預防肝癌的最有效措施。尤其是患有肝炎、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人羣,一定要定期到正規醫療機構做體檢,最好是每半年做一次篩查。如果發現彩超、甲胎蛋白結果異常,要第一時間找專科就醫,爭取更好的治療時機。

肝癌高危人羣

有肝炎(乙肝、丙肝等)病史者;

有肝硬化病史者;

長期大量酗酒者;

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物;

有肝癌家族病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