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出不出色,與父母的性格關係太大了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健康

電視劇《大考》,講述了幾組家庭,孩子在參加高考前,經過種種考驗,終於走到高考考場,迎來人生大考的故事。

其中,父母對待考驗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狀態。

父母遇事樂觀向上,孩子面對考驗便不驕不燥;

父母忽略孩子感受,看似孩子懂事其實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高考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大考,要全力奮進。

而教育孩子,何嘗不是父母成長路上一次大考。

都説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人生路上,一定要修好父母之責,助力孩子精神富足的人生。

認同這句話:“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媽媽穩定的情緒。”

父母情緒穩定,便營造了家的和諧氛圍,給足了孩子穩穩的安全感。

周博文媽媽趙珊每天清晨四點,騎着三輪車去菜市場購買飯店食材;

再一個人照顧店裏的生意,店門頭壞了,自己爬梯子修門頭.....

家裏家外全靠趙珊支撐,但無論多累,她卻從不抱怨,總是樂觀地對待一切。

面對兒子和丈夫的矛盾,她耐心地是從中調和,維持和氣氛圍。

面對疫情,飯店客流減少,她不焦慮,嘗試製作美味手工大腸,讓爸爸出去叫賣。

媽媽樂觀的處事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面對考驗時的從容對待。

周博文的學習從不需要父母操心。

尤其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大多數同學都鬆散焦躁,導致成績直線下滑,但他絲毫沒受影響,依然每天清晨5點起牀學習,上課時認真對待,積極對待一切。

並在第四次模擬考試考取703分,遙遙領先其他同學。

曾在書中看過一句話:“家長的好情緒,就是促使孩子進步的助推器。”

媽媽臉上掛滿笑容,孩子便安心成長;

媽媽耐心解決問題,孩子便學會淡定應對挑戰。

其實,孩子未來如何,全靠父母塑造。

而父母,最該做到的便是:給孩子提供隨時可回家,並安全穩定的環境。

餘生,請修好穩定的情緒,滋養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家畢淑敏曾説: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放手讓孩子做自己,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愛。

吳家俊想當一名漫畫家,因此,想參加藝考。

但媽媽董碧華卻認為讀計算機金融專業,才是最好的出路。

於是,她要求孩子必須考985大學,並主動辭職照顧孩子。

孩子喝什麼牛奶,飯後吃什麼水果,包括疫情期間在家的學習計劃……她都事無鉅細地親自安排。

但她管得越多,吳家俊就越感到難以喘息,所以,經常揹着她偷偷畫畫。

有次,他趁媽媽睡覺,拿出平板畫他準備參賽的作品,因太入迷,被媽媽逮個正着。

這讓媽媽歇斯底里地憤怒,自己付出這麼多,孩子竟然不聽自己的,便破壞了吳家俊畫了幾個月的作品。

這也激起吳家俊的情緒,怒吼道:“你連後媽都不如!”

然後,離家出走了。

媽媽越想控制,兒子越想掙脱。

導致母子關係陷入危機。

教育家蒙台梭利説:“孩子從來不是一張白紙,相反,一開始就有一個精神胚胎,有對世界探索的動力。”

但父母過度控制,便破壞這份動力。

孩子要麼叛逆,拼死對抗;要麼得過且過,失去向上成長的動力。

其實,養育孩子的關鍵,並非過多幹預,而是適度放手。

放手“孩子要聽我話”的執念,還給孩子自主選擇的自由,讓孩子學會為自己人生負責。

不控制孩子人生,便是父母成長的必修課。

青澀無知的孩子,在最初認識世界時,大多數依靠的是父親的認知。

而思想成熟的父母,便助力孩子站的更高更遠。

劇中秦思遙問爸爸秦建國:“爸,你是怎麼看待高考的?”

爸爸回覆她:“人生能有幾回搏,天涯何處無芳草。”

看似矛盾的句子,其實,爸爸想説,該拼搏時拼搏,就算失敗,還有很多路可以走,最主要的是做一個幸福的人。

簡單幾句話,寬人心脾。

因疫情,很多貧困家庭無法上網課,讓爸爸陷入苦惱。

女兒很不屑地説:“他們可以上網賣慘賺錢呀。”

這讓爸爸極度生氣,但耐心引導:

“不要隨意評論他人,因為當你批評別人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和你一樣的條件。

而你現在的生活條件,是我和你媽共同創造的,比我們過得好的不好的,有很多很多。”

及時糾正孩子的三觀。

父親的格局,託舉着孩子最初的未來。

如心理學家斯賓塞曾説:“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孩子迷茫時,父母給予指引,便多一份清晰的未來;

孩子犯錯時,父母修正思想,未來才不走彎路。

楊瀾曾説:“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你想如何過一生,會影響孩子的格局。”

父母胸中有丘壑,孩子便能見長空。

父母如何看待世界,孩子便有怎樣高度的人生。

不斷提高自己眼界,便是父母修行路上的潤滑劑。

田雯雯的父母在武漢做生意,從小便把她留在老家和奶奶相依為命。

因此,她從小養成懂事、獨立的性格。

就算她被壞人跟蹤,心中極度害怕,也不告訴媽媽;

就算疫情期間發燒,害怕自己得新冠,媽媽打電話來,她卻説自己挺好的。

不説的理由,是因為她怕父母擔心。

於是,一個人獨自面對高考的壓力、生活的瑣碎。

看似乖巧懂事的她,其實,在內心早已千瘡百孔,只是用懂事來包裹自己。

有次,媽媽責怪她“跟自己不親,一點沒有信任感時”,激發她多年積累的情緒:

怨恨父母從小沒把她帶在身邊!怨恨父母沒能力養她,卻要生下她!

怨恨父母為什麼可以把妹妹帶在身邊?為什麼妹妹可以過得甜,而她卻要過得苦?

每一句都直戳心窩。

父母原本以為孩子懂事,就不用顧及,不用太多考慮。

但這份懂事,都是“催熟的果實”。

看似好看給家長長臉,但內心卻滿口苦澀。

在本該撒嬌的年齡,卻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只能默默收起自己的需求。

而童年缺失的那份陪伴,都需要自己一生去彌補。

賺錢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直播。

為人父母,無論多忙,都要好好精心陪伴孩子。

去關注孩子的委屈,感受孩子的恐懼,聆聽孩子的煩惱……

孩子被看見,內心才陽光自信。

認同這句話: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便是每位家長的考題。

這份考題,便需要家長:

修煉好自己穩定的情緒,增加孩子幸福的寬度;

放下自己高期待強控制,便成全孩子的喜歡;

不斷提高自己遇事格局,助力了孩子的眼界;

學會接納孩子本來模樣,給予孩子最富有的愛;

其實,父母修好自己,便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願每位父母,都能順利通過教育孩子的大考,助力孩子幸福人生。

作者 | 江小羽,公眾號:滿媽記,歡迎關注。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