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瘡花
來源產地為罌粟科植物禿瘡花的全草。
春季開花期採挖,陰乾或鮮用。
生於丘陵草坡、路邊或牆上。
分佈於陝西、河南、青海、四川、雲南、西藏、山西、甘肅等地。
別名禿子花、勒馬回、兔子花。
【原形態】禿瘡花 多年生草本,高25-80cm。全株含淡黃色液汁,被短柔毛,稀無毛。主根圓柱形。莖多數,綠色,具白粉,上部具多數分枝。
基生葉叢生;葉柄長2-5cm;葉片狹倒披針形,長10-15cm,寬2-4cm,羽狀深裂,裂片再次裂或淺裂,背面疏被白色柔毛;莖生葉少數,生於莖上部,長1-7cm,無柄。花1-5朵於莖及分枝頂端排列成聚傘花序;花梗長2-2.5cm,萼片2,卵形,先端細小,綠色,通常無毛,早落;
花瓣4,倒卵形或圓形,長1-1.6cm,寬1-1.3cm,黃色;雄蕊多數;雌蕊1,子房狹圓柱形,密被疣狀短毛。蒴果線形,長4-7.5cm,寬約0.2cm,無毛,2瓣自先端開裂至近基部。種子卵圓形,具網紋。花期3-5月,果期6-7月。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澀,涼。有毒。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用於扁桃體炎,牙痛,淋巴結結核;外用治頭癬,體癬。
3~5錢。外用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鮮草搗爛,投入污水中,可殺孑孓滅蚊
《中藥大辭典》
味苦澀,性涼。
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治扁桃體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結核,禿瘡,瘡癤疥癬,癰疽。"
《中華本草》
苦;寒
清熱解毒;清熱消腫;殺蟲。主咽喉痛;牙痛;咽喉痛;淋巴結結核(瘰癧),禿瘡;癤疥疥癬;癰疽等症
【歸經】肺;心;胃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