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進入秋季,大家明顯感覺到晝夜温差逐步加大,有的人忙着“貼秋膘”,有的人則感冒咳嗽老往醫院跑。那麼如何做好秋季養生呢?
早睡早起 積蓄能量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秋季養收”是指秋天氣温逐漸下降,人體的陽氣容易受傷,所以秋天要固護自身陽氣,使得精氣內守。此外,進入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容易感受“燥邪”,傷及陰液,人會出現口鼻乾燥、皮膚乾燥等情況,所以中醫學又有“秋季養陰”一説。不管是“秋季養收”,還是“秋季養陰”,實際上都是一個能量蓄積的過程,以應對寒冬的到來。
進入秋季,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以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黃帝內經》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因此,秋季在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別注重,積極調整睡眠時間,早睡早起,保證睡眠質量。早睡可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過。同時避免睡覺時受寒,添加被褥,適應節氣的變化。
秋季養生還要防“秋老虎”。初秋時節暑熱未盡,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卧不安、思緒雜亂等。此時更應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俗話説“春困秋乏”,秋季容易感到疲乏。午睡是最好的解乏方式,可以保護心臟,提高機體對“秋老虎”的抵禦能力。
貼秋膘”因人而異
入秋後,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指的是人們此時開始進補一些高能量的食物。但實際上並非人人都需要“貼秋膘”,貼秋膘更適合於虛證人羣,對於一些營養過剩人羣,則不適合進補,如肥胖、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等患者,如果盲目進補,可能會加重原發病。有的人更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發生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腹脹便秘等。因此貼秋膘需要根據患者體質類型,辨證施膳。對於太陰脾虛人羣,“貼秋膘”要從健脾和胃出發,不一定非要吃大魚大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常用藥膳有雞蛋瘦肉粥、山藥芡實粥、南瓜小米粥等。對於畏寒肢冷,腰痠乏力的腎陽虛人羣,可以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養血活血,温陽補腎。對於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的腎陰虛人羣,可以食用百合鴨肉湯,清熱潤燥養陰。
對絕大多數人羣來説,秋季可以多吃一些能潤燥養陰的食物,如蜂蜜、甘蔗、梨、百合、銀耳等,常用藥膳有百合銀耳湯和雪梨湯。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薑、葱等。因為辛辣太過易損傷人體陰津。水果含水分多,可以適當食用,但不可像三伏天一樣,一頓就吃半個西瓜,或拿水果當飯吃。如果本身脾胃就虛寒,可以把水果蒸煮之後食用。秋天容易感冒咳嗽,我們可以吃一些有止咳化痰、理氣燥濕功效的食物。比如絲瓜、冬瓜、白蘿蔔、橘子、山楂。
進補試試清淡“素三寶”
“夏損益,秋進補”,秋天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吃膩了大魚大肉,不妨來試試“素三寶”吧。
萵筍:萵筍肉質細嫩、清香宜人,無論是燉湯、炒菜還是煮火鍋,都很好吃。很多人會丟棄萵筍葉不吃,其實萵筍葉中的胡蘿蔔素和維生素B1、B2、C等高出萵筍好幾倍,多吃萵筍葉還能平咳舒氣,適合秋天愛咳嗽的人。
菜花:花菜又名花椰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它質地細嫩,味甘鮮美,易於消化吸收,適宜於中老年人、小孩和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它具有解毒、清血管、潤肺降燥、養肺補肝的功效,還能預防呼吸道感染疾病。
秋葵:秋葵有“蔬菜之王”美稱,脆嫩多汁,滑潤不膩,香味獨特。它含有果膠、多糖等營養物質,具有養胃補肝、減肥補鈣的功效;還能降血糖、滋補腎臟,有效緩解秋乏,讓你整天都活力滿滿。據研究,秋葵富含黃酮、維C和胡蘿蔔素,能調節內分泌、抗衰老,還具有美容養顏功效。
初秋養生,這5件事千萬別做!
1.不要太早晨練
出伏後的初秋時節,温差逐漸加大。有些人四五點鐘就外出晨練,此時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讓早晨本已較高的血壓上升更快,從而增加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2.不要穿短褲背心
出伏後,早晚比較涼快。不要穿短褲背心之類太清涼的衣服,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或圍巾披肩,防止受風。一定護好脖子、後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3.不要在夜晚開空調
出伏後使用空調要十分注意,儘量不要在夜晚睡覺時開空調,即使要開最好定時,以免半夜時空調的陰氣與外界的寒氣入侵人體內臟、經絡和骨關節,引起感冒、腹瀉、頸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4.不要睡得很晚
出伏以後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秋乏”。為了緩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點,早睡早起,較之夏季增加1個小時左右的睡眠,或者通過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此外,出伏後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晚上11點到凌晨兩三點,是人體的最佳睡眠時間,錯過這個時間段,睡眠質量就會大打折扣。一般晚上10點半就應該上牀睡覺了。
5.不要喝水太少
出伏後,出現高温天氣的次數依舊不少,身體水分大量蒸發,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濃度增加。每天的喝水量應不少於2000到2500毫升,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牀後應喝一杯水,半夜醒來也可適量補點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形成。
氣温變化大 謹防四類病
秋天氣温變化大,人們容易生病。秋季易犯的疾病有以下幾種,需要我們多加註意:
1.感冒咳嗽。感冒咳嗽是初秋時節最容易犯的一類疾病,由於大家已經適應了夏天的生活方式,短袖短褲,冷飲冰激凌。可是到了初秋時節,特別是處暑節氣以後,晝夜温差加大,一旦衣着單薄就容易受寒,出現感冒咳嗽的症狀。這就是中醫學講的“形寒飲冷則傷肺”。因此秋天需要注意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服,防寒保暖。
2.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最容易在換季時節復發,如早起出門上班遇到冷空氣就會鼻塞、流涕、打噴嚏。對於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來説,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日子實在是很痛苦。這類人羣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頭面部保暖,出門戴口罩、戴帽子,同時也可以經常點按迎香穴通利鼻竅。迎香穴的位置很好找,就在鼻翼兩側,鼻唇溝處。
3.皮膚乾燥。對於乾性皮膚的人羣來説,秋季皮膚容易脱屑、沒有光澤,皮膚毛孔增大,影響美觀。還有的人不僅口鼻乾燥,大便也乾燥。為應對秋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抹點兒潤膚的硅霜,吃一些百合、梨、藕等具有養陰生津功效的食物。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壓各方面控制得都挺好,但就是常常口鼻乾燥,鼻腔尤甚,每年到了秋天就加重。這類人羣可以試試“二根湯”。二根湯由蘆根、白茅根組成,蘆根可以清胃熱,白茅根涼血止血,二者也都可以清肺熱,生津液,利尿。蘆根和白茅根按11003d12的比例用水煎服,可以有效緩解秋燥引起的多種症狀。
4.腎臟疾病。立秋以後,門診腎病患者增加。這是因為腎病患者對氣温下降尤其敏感。中醫講“傷寒專打下虛人”。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講,因抵抗力下降,更易患流感。《黃帝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正氣存內”就是強調要維護自身正氣,提高免疫力,“避其毒氣”就是儘量避免接觸流感病毒。腎病患者秋季需要注意防寒保暖,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少去人員密集場所。(人民健康網綜合自北京日報、中國婦女報、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