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醫園地 感受魅力中醫 | 養生有道,如何辨別自己的體質

生活中,有人急脾氣,有人慢性子;有人不耐寒,有人不耐熱;有人總是面色紅潤,有人怎麼養都是臉色發暗……要知道,這可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你的體質在起作用。當下,愛好中醫、學習中醫、應用中醫知識指導我們的生活,已然成為一種新風尚。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中醫的體質辨識。

走進國醫園地 感受魅力中醫 | 養生有道,如何辨別自己的體質

趙曼麗

博士,主任醫師,濰坊市中醫院腦病六科主任,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中醫臨牀優秀人才、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齊魯衞生健康領軍人才、濰坊市中醫優秀學科帶頭人、濰坊名醫。對中風病和內科疑難雜症尤為擅長,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痴呆、帕金森綜合徵、頭痛、眩暈、周圍神經病、植物狀態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

中醫體質辨識

平和型 氣虛型 陰虛型

陽虛型 濕熱型 氣鬱型

痰濕型 血瘀型 特稟型

常見體質的調護

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的人常見疲勞乏力,語聲低怯,倦怠懶言,面色萎黃,口唇色淡,形體鬆弛無力,大便不幹但費力;常有肺脾兩髒相對不足之症,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較弱,季節轉換易受外感,冬天怕冷,容易受寒;夏天怕熱,容易中暑等。氣虛體質的人宜吃性平偏温的、具有補益作用的食品。

中藥調護可用人蔘、黨蔘、太子參、西洋參、山藥、茯苓、白朮、紅棗等。氣虛體質的補益要緩緩而補,不能峻補、蠻補、呆補。補益太快、太猛易阻礙脾胃,影響氣機。自汗、易感冒者,可服用玉屏風散預防;倦怠、乏力、納差者可服用人蔘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等。

肝陽上亢體質

肝陽上亢體質者多見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痠軟,口苦咽乾,舌紅,脈細數等。本證往往既有肝陰不足的症狀,又有肝陽上亢的表現,但以肝陽上亢表現為主,是本虛標實證。多因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耗傷肝陰,或肝腎陰虛不能制約肝陽,陽升太過而致。到了春天,凡有肝陽上亢的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眩暈,現代醫學也發現,秋冬氣候變化,容易使人血壓增高,出現頭痛、頭暈、失眠等症狀。治宜平肝潛陽,滋水涵木。

中藥調護可用夏枯草、石決明、牡蠣、羅布麻、桑葉、菊花、鈎藤等。陽亢伴有陰虛者可服用鎮肝熄風湯,陽亢化風伴有失眠健忘者可用天麻鈎藤飲。

瘀血體質

瘀血質是體內有血液運行不暢的潛在傾向或瘀血內阻的病理基礎,並表現出一系列外在徵象的體質狀態。瘀血體質多見於老年人與久病患者。《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説:“五十歲至七十歲……血氣凝泣”。瘀血質多表現為性格內向,急躁易煩,健忘,平素面色晦暗,容易出現瘀斑,易患疼痛,中風後常見偏身麻木、乏力,不耐受風邪、寒邪,舌質暗有瘀點或瘀斑,脈象細澀或結代。

瘀血體質人羣可多用桃仁、紅花、丹蔘、川芎、當歸、炙穿山甲等藥物組方。

痰濕體質

痰濕體質的人多半形態偏胖,多是大腹便便,肌肉鬆軟;面色無光澤,發白、偏暗,痰濕體質的人容易犯困,易打瞌睡,而且喉頭多痰。性格偏温和、穩重恭謙、豁達、善於忍耐;行動緩慢遲鈍、胸悶、頭昏沉、嗜睡、賴牀,口中甜味;這類人的大便黏稠,排便不暢或便秘與便溏交替。痰濕體質的人多因素體脾虛、或嗜食肥甘厚味、或貪涼飲冷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壅滯經脈,上蒙清竅而致中風。

中藥調護可用澤瀉、半夏、陳皮、茯苓、蒼朮、竹茹等燥濕化痰之品,可酌情服用化痰祛濕之中藥如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

陰虛體質

陰虛體質的人大多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乾咽燥、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幹、尿黃、冬寒易過、夏熱難受、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中醫認為陰虛體質的人多手足心熱。陰虛體質的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陰虛體質人羣可通過精神調節、控制房事、戒煙限酒、控制飲食和適當的體育鍛煉等增強體質,喜靜養,遠競爭及煩亂。

中藥調護以麥冬、石斛、何首烏、枸杞、熟地、龜板、鱉甲、玄蔘等養陰之品,可適當服用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3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進國醫園地 感受魅力中醫 | 養生有道,如何辨別自己的體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