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從底來”冬季護腳是關鍵
目錄:
第一章:“寒頭暖足”勝吃藥
第二章:冬季保健注意保護好你的腳
第三章:冬季防風寒 多吃肉多泡腳
編者按:隨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養生健康的渴求也就越來越迫切。然而,養生是直接涉及人們身體健康的學問,所以最需要那些可靠、權威、科學的聲音。希望這些聲音能夠給您的健康生活以正確的指導。
“寒頭暖足”勝吃藥
“寒頭暖足”是古代醫家瀉實補虛的治療準則,也是一條養生保健的重要原則。
先説“寒頭”。
一般情況下人的頭部總以相對地保持寒涼為好,這樣才有利於健康。
人們工作緊張忙碌之時,用冷水洗一洗臉,能起到清醒頭腦和提高思維能力的效果。長年堅持用冷水洗臉還能預防感冒。
具體做法是先打上一盆冷水,事先吸足一口氣,將整個臉部浸泡入水中,能堅持 多久就堅持多久,可以反覆進行幾次;
再將雙手浸泡入水中數分鐘,然後再用毛巾蘸水清洗臉部。這樣做既可以潤膚明目,又可醒腦提神,還可驅寒,更可預防感冒。
再説“暖足”。
人的足部距離心臟最遠,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因而有“寒從腳起”之説。
因此,足部保暖很重要。有的人常用爐火烤足,這樣容易導致足部皮膚皸裂。最好的暖足方法是用熱水燙足。
做法是先用臉盆準備半盆熱水,旁邊再準備一個熱水瓶,然後雙足入盆浸泡,水温宜高一些,但必須忍受得了,並以不傷足為原則。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鐘以上,水温低了就從熱水瓶中倒入一些高温的水,使水温始終保持熱燙。
堅持用熱水洗足可以驅散寒氣,温暖全身;
促進周身血液循環,及時消除疲勞;
早上運動之後用熱水洗足可以健腦強身,夜晚就寢以前用熱水濯足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用熱水燙足還有利於治療腳癬。
冬季保健注意保護好你的腳
有害物質沉積足底 臟器好壞都有反映
人們常説“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健身先健足,足健體自壯。”可以説,腳是反映人體健康的晴雨表。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表示,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底是各經絡起止的匯聚處;此外,腳是人體第二心臟,腳掌上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相連,是人體的保健“特區”。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罹患腳病,在成年人中,腳病患者的比例更高達3/4。其中超過60%的腳病為腳癬或灰趾甲。根據生物全息理論,人體的各個內臟器官都在腳上存在相應的信息。當人體感覺不適時,在相應的腳部敏感位置上就可能出現顆粒、條束、硬結、壓痛等異常現象。
腳與大腦。
腳離大腦雖然最遠,但腳通過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存在特殊聯繫。腳的刺激量不夠,會使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導致失眠多夢,精神緊張。
腳與血液循環。
腳遠離心臟,腳部的血液循環也因此成為全身血液循環過程中最難的部分,腳部循環不好,易引發靜脈曲張、動脈栓塞以及心腦血管疾病。
腳與人體毒素。
體內代謝產生的許多毒素極易沉積於腳部,產生許多病症,如乳酸、酚類、芳香族胺類沉積會導致身心疲憊、乏力,精神萎靡;尿酸沉積會導致痛風、水腫。
腳與病菌:細菌、真菌易於腳部滋生,除導致腳氣、腳臭外,還與許多生殖器方面的感染性病變有密切關係。
脾虛腳冷 血栓腳麻
腳涼、腳痛、腳抽筋……這些小症狀可能每人都出現過,但沒引起重視。實際上,這可能與身體其他器官的衰老和疾病相對應,應該及時預防和調理。
手腳冰涼。
脾胃虛寒、血液循環不暢、運動量太少都容易造成。如果同時指甲變成紫紅色的話,則可能是糖尿病、動脈栓塞的早期徵兆。對策: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認為,加大運動量、促進血液循環、多吃温補脾胃的食物是解決辦法。每天用40攝氏度的温水泡腳20分鐘,喝熱茶,都有改善作用。
腳抽筋。
台灣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指出,如果睡覺的時候腳板抽筋,可能是白天站立姿勢不正確引起的。較冷、缺鈣、疲勞過度等原因,則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對策:台北榮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賴曉亭建議,出現這些問題,睡覺時可將腳稍微墊高,還要注意保暖、補鈣、選合適的鞋。
腳麻。
如果腳趾頭、腳板麻痛感嚴重,還有刺痛燒灼感,可能與糖尿病有關。如果腳的脹痛感多於麻木感,很可能是深靜脈栓塞。對策:症狀嚴重者,應立刻就醫。
走路時腳痛。
中年人腳後跟基本上都有塊厚厚的脂肪墊,隨着年紀漸長,脂肪墊萎縮,走路時脂肪墊被擠壓到兩側,相對中間會變薄,腳跟着地時就會痛,且越走越痛。但如果早上起牀落地就刺痛,之後症狀減輕的話,則可能是腰髖骨位置不正引起的。對策:多做伸展、轉動腳趾運動;矯正走路姿勢。
襪口千萬不能緊
腳掌上分佈的汗腺與手掌上的一樣豐富,因此,老年人要穿透氣、排濕性好的鞋和襪子,才有利於腳汗的揮發。從質地上説,細菌在襪子上繁殖的速度依次為滌綸、錦綸、羊毛、棉紗和真絲襪。因此,老年人的襪子最好是羊毛、棉紗或真絲。
很多老人為了防止襪子下滑,喜歡穿襪口緊一些的,甚至腳踝部都勒出了紅痕,對健康非常不利。腳踝是腳部血液循環的重要關口,如果襪口鬆緊合適,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流回心臟,倘若襪口太緊,會導致本該流回心臟的靜脈血液淤滯在腳踝附近,使心臟負擔加重,長久下去會引發高血壓。買回來的襪子,如果襪口過緊,不妨藉助熨斗給襪口“增肥”:找一塊寬度適中的硬紙殼,將襪口撐起,在兩面的襪口處輕輕各熨一下,這樣,原本過緊的襪口就能寬鬆很多了。
輕鬆對付4種腳病
以下4種腳病,常見但又很困擾人,需特別調養。
腳墊。穿鞋不當,腳後部過分受力、擠壓摩擦會引起腳墊。取鴉膽子(一味中藥,中藥店有售)數粒去皮,搗做餅,貼患部,外用紗布包好,一日一夜後腳墊自行脱落。
皸裂。足部皮膚,尤其掌蹠部,角質層厚,無皮脂腺而缺乏皮脂保護,非常容易乾燥,易發生皸裂。可外用15%尿素軟膏、維A痠軟膏等,嚴重皸裂者可先用熱水浸泡足部後,修去增厚的角質層,然後塗軟膏類藥物。
足弓塌陷。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容易導致塌陷。通過穿矯正鞋可緩解,要求是鞋底內厚度中間稍高於外側,降低內縱弓的壓力。
雞眼:常因為鞋小擠壓而造成。每天用温水泡20—30分鐘,擦乾後用小刀片削去表層厚厚的部分,將專用的藥膏對準患處貼牢,每週換藥1次直到脱落。
冬季防風寒 多吃肉多泡腳
進入冬季,天氣轉涼,養生也要隨着變化。
農曆十月立冬,標誌着天地間生物的陽氣到了藏的階段,人的飲食、起居乃至行為方式,都應考慮藏的因素,這樣才能進入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十月是進補的月份,可適當補氣,飲食偏温補,以不上火為宜,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安排進補。進入冬天后,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腳的保暖,所穿鞋襪不宜太薄。立冬後保證足夠的睡眠很重要。儘量晚9點即睡,不宜過10點;早晨6點起牀為好。中老年人儘量減少外出晨煉,且不宜晚上鍛鍊;在有陽光的天氣下,可外出或隔窗曬太陽,以吸收陽氣。
農曆十一月為仲冬冬月,這時候天寒地凍,大雪封山,鳥獸絕跡。
人們外出時要穿上保暖的衣服和鞋襪,臨睡前堅持用熱水洗腳,不僅可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還對消除疲勞、發送睡眠大有裨益。
冬天洗澡,要謹防傷風感冒,老年人及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注意。冬
至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在此時往往會病情加重。
對此,要採取預防措施,或適當服用一些滋補藥品,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室內不宜太熱,農村地區的朋友切不可閉户燃爐而卧,防中毒氣。
冬天宜練按摩功以取暖,飲食宜温暖熟軟,切忌粘硬生冷,借自然界陽氣萌動,以補人體陽氣,增強禦寒陽病之能力。
農曆臘月,數九寒天,是我國氣候達到最冷的時候。臘月的養生,要着眼於“藏”。
人們在此期間要保持精神安靜,把神藏於內不要暴露於外,這樣才有利於安度冬季。
冬三月人體陽氣蟄伏,此時晚睡晚起,避免急躁發怒,不要輕易擾動陽氣。這個月天氣嚴寒,包括了農曆的“臘八”,故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説法。
人們在加強身體鍛鍊的同時,在飲食方面更要多加註意。應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等。
此外,還要考慮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通過食療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迎接朝氣蓬勃的春天。
結語:冬季來臨,我們最需要保護好的還是我們的腳,俗話説“寒從低來”就是説寒氣都是從腳底下來的,因此,暖腳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