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萌主媽咪育兒經,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時下有不少的家長為孩子沉迷網絡而發愁,父母們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勸,但是染上網癮的孩子卻置之不理,於是束手無策的家長們選擇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於“手機害人”,認為孩子染上網癮完全是受到了網絡的荼毒。
但是其實網絡的普及並非是“個例”,在很多的家庭中,孩子們都並未與網絡絕緣,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相較而言更容易染上網癮呢?教育學家們認為,這些容易被網癮“感染”的孩子身上有些明顯的“易感特徵”。
在外打工的母親發現兒子沉迷手遊,氣急之下摔了手機,男孩卻想不開
朋友王女士和老公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日裏孩子由爺爺奶奶照顧,老人對孫子也很疼愛,可是因為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孩子常常是一個人獨自在外面玩耍。
為了每天都能見到兒子,王女士給孩子買了智能手機,每天的視頻讓王女士覺得很滿足,可是沒成想,一段時間後,王女士卻接到了老師打來的電話,原來孩子因為沉迷手機遊戲,成績下降了一大截。
王女士火急火燎地回了老家,孩子見到媽媽後很高興,畢竟以往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到,可是這次媽媽卻沒有像以前那樣把他摟進懷裏,只見王女士劈頭蓋臉地給兒子一頓訓斥,氣急之下的她更是拿起兒子的手機,狠狠地摔到了地上。
“我供你吃喝不是為了讓你玩手機的!我們掙錢很辛苦,你有什麼臉不好好學習!”王女士一邊打罵着兒子,一邊用腳把手機踩了個粉碎,孩子被媽媽的樣子嚇壞了,愣愣地盯着地上的手機碎片。
晚上的時候,王女士的兒子沒有吃晚飯便回了房間,王女士看到後也沒有去叫孩子過來吃飯,她想:“這回孩子肯定不會再沉迷網絡了!”可是令王女士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夜裏卻想不開做了極端的事情。
在翻看兒子的日記時,王女士看到孩子在日記裏寫道:“我好想媽媽!真希望每天都是過年,這樣就能天天看見媽媽了!”此刻,王女士才發現也許真正做錯的是自己。
有這些特徵的孩子容易染上網癮,怪不得手機電腦,媽媽要早預防
一、所接受的父母教育方式有問題
教育專家孫宏豔提出,沉迷於遊戲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忽視型和權威型家庭模式,忽視型家庭模式,指的是父母對孩子缺少陪伴,使得孩子長期處於被父母忽視的狀態。
權威型家庭模式,指的是父母具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孩子則處於長期被迫服從的狀態。顯然這樣的家庭模式並不是孩子們所喜歡的,於是為了擺脱現有的家庭模式,孩子更容易沉溺於網絡中逃避現實。
二、內心缺乏存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孩子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屬於自我的人格,而這一切的建立則依託於內心的存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遊戲的輸贏讓孩子感覺到了存在感;遊戲中的協作讓孩子覺得有歸屬感;遊戲的晉級讓孩子有了價值感,當孩子內心空虛時網癮便會趁虛而入。
三、自身自制力不強
自制力並非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卻是孩子成長中最值得培養的,如果父母不重視孩子身上自制力的培養,那麼在面對誘惑時,孩子就會表現出更加容易沉迷的特質,沒有底線和原則感,孩子只能被誘惑所裹挾。
網癮害娃不淺,但是卻不是手機電腦的鍋,家長們更應該早做預防
1、瞭解孩子真實的成長需求
養孩子不是添雙碗筷那麼簡單,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們內心有着不同的成長訴求,如果父母們可以對此有所察覺並且及時給予滿足,那麼孩子才不會感到孤獨和無助,才會覺得快樂充實。
2、選擇恰當的教育引導方式
教育並非是父母天生就會的技能,所以為人父母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夠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引導,認可孩子的價值尊重孩子的表達,父母的用心才不會讓孩子的人生跑偏。
3、注重孩子身上自控力培養
做到自控並不容易,但是也只有做到自控,才能不被生活拖着走,父母的寵溺只會讓孩子更加地容易被環境刺激所影響,重視自控力培養讓自律變為可能,讓孩子更容易抵禦誘惑。
網絡本身沒有毒,如果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網絡才會成為誘惑毒害孩子的契機。
留言板話題:大家對於孩子身上的網癮,是如何看待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