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態度坦誠、淺顯易懂,才是最好的方式。

本文由:慧養娃

前段時間,“寶寶是從哪來的”衝上微博熱搜榜,話題引起共鳴在於搞笑的錯誤回覆,而參與話題討論的人中64%都是被“被撿來的”。

性教育:態度坦誠、淺顯易懂,才是最好的方式。

可以看出,喜歡滿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家長,在遇到“性”相關的問題時,多數會選擇搪塞,畢竟正確答案內容比較私密,家長往往難以啓齒。

然而,雖然這樣回答的避免了當下的尷尬,但 好奇心旺盛時候的教育是最有效的,錯失這個黃金期,再想補救就需要更多的精力了。

1

那些垃圾桶裏撿來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老一輩人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這種事情應該是需要掖着藏着,不能拿出來説的。而80後、90後的家長,已經意識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但苦惱於教育的尺度,擔心説深了會引起孩子不適,説淺了又起不到效果,所以也會選擇搪塞過去。

但 躲避型教育不但沒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往往是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性教育:態度坦誠、淺顯易懂,才是最好的方式。

朋友曾經聊起這個話題,講述了他的故事。

當4歲的孩子問她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她心頭一緊,假裝隨意地解釋到:從垃圾桶裏撿來的。孩子習慣性的問:“真的嗎?”,朋友言之鑿鑿的説:對啊!就是從樓下垃圾桶裏撿的。孩子轉身去問奶奶,而聽到這一切的奶奶也幫着媽媽圓謊。

而後的路過垃圾桶,她發現孩子一直死死盯着它,直到看不見。一陣恍惚間,她像是看到了小時候不安的自己。

當時的自己被騙説河邊撿的,導致她開始害怕,變得小心謹慎,生怕惹到父母就被仍回河邊……

這類搪塞的回答,是逃避問題的方法,卻是對孩子最不好的方法。錯誤回答的負面影響是很難被察覺。

然而,這並不是個例。

還記得小時候問父母自己從哪裏來,母親總是説我從地裏刨出來的。我深以為然,雖然長大後知道自己是父母生的了,可是這種觀念或許真的影響了我的性格,自卑,下意識地逃避,總認為自己是沒有人愛的。

而敏感的孩子無法辨別真假,照單全收你的話語,只會讓他產生不被愛和排斥的冷漠心理。

性教育:態度坦誠、淺顯易懂,才是最好的方式。

2

拒絕敷衍,不要把答案交給時間。

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們選擇搪塞和躲避,是認為這個問題需要時間去解釋,只要孩子們長大了,自然就會知道答案。可往往謊言帶來的不只是虛假的”真相,還有這“真相”帶來的影響。

在“躲避型性教育”下長大的我們,成長過程走了很多彎路,其中的尷尬和傷害,只有自己清楚。

用心理學來審視,這些影響是受回覆中“心理暗示”的影響。

垃圾桶撿來的,帶着“遺棄”和“骯髒”的意味;充話費送的,存在“隨意”和“不值錢”的隱喻;打遊戲贏得,伴有“暴力”、“孤獨”的暗示。

這樣的暗示就像一種標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烙在他的心裏。如果沒有善意的去除,就會讓我們逐漸變成暗示裏的人。

話題評論區中,胖魚的表達讓我印象深刻。他表示,自己非但被騙,還在很多年之間被家長當做調侃。而自己認真的提問遭到嘲笑式回應時,不但會難過到哭泣,還會產生對自我認知的懷疑。

性教育:態度坦誠、淺顯易懂,才是最好的方式。

這些錯誤答案的負面影響,是真實存在的,但讓家長焦慮的問題根源,卻是自然發生的。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指出: 3-6歲是孩子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這時候孩子會注意到男女的區別,也開始好奇“我是從哪兒來的”。

而這種十分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應該得到滿足和認可。

3

坦誠而幽默的告訴孩子吧!

碰到這個問題,一定要珍惜機會,因為這是父母第一次啓蒙孩子性教育和人生觀的時間,請務必要根據孩子年齡段坦誠而幽默地回答。

第一階段,三歲左右的孩子多半無法理解嬰兒是怎麼來的。

他們只是一時好奇,而且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簡明扼要的話語是最佳選擇。

你是爸爸媽媽一起生的,你特別小的時候爸爸把你放在媽媽的肚子裏,後來你長大了,想要接觸肚子外面的世界,於是你順着滑梯一樣的通道生了出來。

第二階段,六歲左右時,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考力。

簡短的回答不再能令孩子滿意,可以嘗試用充滿愛意的故事回覆。

爸爸的肚子裏住着很多小蝌蚪,媽媽的肚子裏有個小房子。

有一天,很多小蝌蚪從爸爸的肚子裏鑽出來,游到了媽媽的肚子裏。可是,媽媽肚子裏的小房子太小了,只能住一隻小蝌蚪。而你這隻勇敢、游泳速度最快的小蝌蚪最先跑到了小房子裏,然後把門關上了,其他小蝌蚪都進不去了。

你在小房子里長了10個月後,小房子已經裝不下你了,這時你就開始敲門,媽媽的肚子就會疼,然後爸爸就趕緊把媽媽送到醫院,在那兒,會有醫生和護士幫助媽媽,然後你就出生了!

第三階段,當孩子長到八九歲時,父母就應該如實解釋了。

可以找來兩本關於人體結構的書,然後指着男性生殖器對孩子説:“這是爸爸的生殖器,爸爸的生殖器裏面有很多種子,叫作精子。然後爸爸的其中一顆種子種到了媽媽的身體裏,接着這顆種子就在媽媽肚子裏的卵子上發芽,然後慢慢長大,最後就變成了你。”

接着,再指着女性生殖器官對孩子説:“這是媽媽的生殖器,生殖器裏有一個生命通道,你就是從這個通道里面出來的。”

如果孩子問“什麼是生殖器?”,你可以告訴他:“生殖器就是生孩子的器官,就是人創造生命的器官。也是人最隱私的部位,別人是不可以隨便觸碰的。”

性教育:態度坦誠、淺顯易懂,才是最好的方式。

需要強調的是,孩子這種提問並非是要探討兩性關係,而只是好奇而已。所以父母們無須為此擔心什麼,將正確的答案以一種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對孩子講出來即可。

《父與子的性教尬聊》中的父親,在遇到孩子提問“寶寶是怎麼生出來的”時,用“鳥是從蛋裏鑽出來的”進行比喻,引出“孩子是從肚子裏生出來的”,為兒子帶來了生動的性知識。

態度坦誠、淺顯易懂,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在探索未知領域時,被誤導或被敷衍,就會受神秘情緒的感染,反而增加了好奇。 相比起迴避,不如坦然告之,引導孩子體會生命和愛。

擺正心態,坦然而幽默地對孩子進行這場性教育啓蒙吧,孩子肯定會像學科知識一樣理解吸收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8 字。

轉載請註明: 性教育:態度坦誠、淺顯易懂,才是最好的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