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説健康 | 因夏至得名的這兩種藥,加起來原來是條失眠方

【來源:廣州日報客户端】

漫説健康 | 因夏至得名的這兩種藥,加起來原來是條失眠方

6月22日,便是今年的夏至日。夏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在這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所以,夏至也意味着真正的炎夏開始了。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侯: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夏至通常在陽曆每年6月21-22日,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蟬始鳴,又五日半夏生。也就是説,毎隔五天是一侯。

俗話説“冬至養生,夏至治病”,跟夏至相關的草藥知識還真不少,而夏至這“三侯”,在中醫師看來,恰也是滿眼“藥名”。這一期,我們就請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藥學部主任中藥師李麗明、藥學部副主任中藥師鄧志軍、脾胃科副主任中醫師吳宇金,來講一下跟夏至中草藥和養生那些事。

一侯:鹿角解

鹿茸是名貴藥材,《本草綱目》記載,鹿茸“善於補腎壯陽、生精益血、補髓健骨”。在《禮記》等古書裏都有“夏至鹿角解”之説,不過這個説法在現代人看來有點難以解釋,因為鹿角一般是冬天脱落的。鹿角一般在春天開始生長,夏天開始骨質化為鹿角,所以每年六七月,確是收割鹿茸的最佳季節。

二侯:蟬始鳴

六月,樹上的蟬開始聒噪起來,也到了採收蟬蜕的季節。中醫認為,蟬蜕有疏散風熱、透發麻疹,散火解毒,祛風止痙,明目除翳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蟬蜕有消炎、鎮靜、緩解痙攣等作用,是夏季常用的一味藥材。

三侯:半夏生

半夏就長在田間地頭,路邊小徑,當它開花時,採藥人便開始採收。《神農本草經》記載:半夏於夏曆五月間採,及夏之半,故名半夏。也就是説,大家看到半夏開花時,就知道“夏已過半”了,這也是半夏名字的來由。半夏全株有毒, 但它的塊莖在曬乾炮製後可以入藥。半夏塊莖生用能消癤腫,炮製後則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夏枯草:一到夏至,它就“枯”了

説到跟夏至相關的草藥,還不得不提到一種網紅草藥——夏枯草。夏枯草,因在夏至後即枯而得名。需要解釋的是,其實它並不是真的枯了,而是其花穗在夏至後會變成黃褐色,一如枯草的顏色。

它多生長在山溝水濕地或河岸旁濕草叢間,在南方民間,許多人會去挖來做解暑的涼茶,有清火明目,能治目赤腫痛、頭痛等功效,許多涼茶中都會用到這味中藥。比如我們熟知的夏桑菊,指的就是夏枯草、桑葉和野菊花了。

“雙夏湯”是一道治失眠的良方

有趣的是,夏枯草和半夏這兩味“因夏得名”的草藥,配伍後恰是一道治療失眠的良方,又名“雙夏湯”。

古代醫家很早就已經認識到了半夏對失眠的治療作用。將半夏、夏枯草二藥合用治療失眠症也是早已有之。氣滯、痰熱是失眠的重要病因之一。夏枯草補養厥陰血脈,又能疏通結氣,半夏降氣和胃,二者相伍能夠調節氣機,使清升濁降而不擾神,神安則寐。因此,半夏、夏枯草適當配伍,對痰熱之失眠恰是良藥。

近代名醫施今墨以善用對藥著稱,他治療痰熱遏阻中焦之失眠最常的藥對便是半夏和夏枯草。名老中醫學家朱良春也以“半夏枯草煎”治療頑固性失眠,配方如下:姜半夏、夏枯草各12克,薏仁(代秫米)60克,珍珠母30克。

消暑清熱,盛夏嶺南常用藥材瞭解一下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藥學部主任中藥師李麗明介紹,嶺南夏季嬌陽似火,雨水又多,暑多夾濕,稍不注意的話就容易令脾胃受損,所以,在嶺南夏季不適合過食肥甘、燥熱的食物,調理以清熱清暑,祛濕健脾為主。所以,日常比較常用的還有赤小豆、白扁豆、綠豆、蓮子、百合、荷葉、竹葉、佩蘭、藿香、絲瓜、西瓜翠衣、香薷這些食材和藥材。

李麗明主任中藥師推薦了5條夏至調理湯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按需取用:

陳皮綠豆糖水

材料:綠豆250克,廣陳皮1/3片,冰糖適量。

做法:將泡好的綠豆和陳皮(洗淨,稍泡軟,颳去內瓤)放入鍋中,加入水,大火煮開後調小火熬煮; 大火煮開後轉中小火煮2小時左右,煮至綠豆起沙,加入冰糖。

功效:綠豆清熱解毒、消暑利水,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豆類與陳皮搭配可消滯理氣;

冰糖補中和胃,潤肺止咳。

生脈飲

材料:西洋參5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

做法:以上材料浸泡後煮30分鐘,代茶飲。

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用於氣陰兩虛證,如肢體倦怠、氣短聲低、汗多懶言、乾咳少痰、暑熱傷津的口乾咽燥。

冬瓜陳皮水鴨湯

材料:鴨半隻(約600克)、冬瓜1000克、廣陳皮1/3片、芡實20克、薏米30克、姜少許

做法:陳皮洗淨,稍泡軟,颳去內瓤(內果皮);芡實和薏米洗淨;鴨洗淨,斬件,汆水撈起;冬瓜洗淨,連皮帶仁切塊;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20分鐘,轉小火煲一個半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消暑健脾

雙西湯

材料:西洋參10~15克、西瓜翠衣15克。(西瓜翠衣:西瓜皮青皮部分曬乾製成)

做法:煲湯飲用,可加入石斛、麥冬,增強生津之力。

功效:益氣、生津。

入夏三葉飲

材料:荷葉、淡竹葉、竹葉捲心各5克。

做法:上述材料煮開水服用,在煲水前,先將所有食材浸泡20分鐘。

功效:荷葉清暑化濕,淡竹葉、竹葉捲心能夠清心除煩、止渴。三葉飲中,淡竹葉和竹葉捲心可互為替代,功效相當。竹葉捲心的清心瀉火作用更強一些。

這五種中藥材被稱為“夏日之最”

説到盛夏養生調理常用的中藥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脾胃科副主任中醫師吳宇金、藥學部副主任中藥師鄧志軍介紹了以下五種被稱為“夏日之最”的中藥材,有相應調理需求的朋友不妨參考一下。

石斛:“生津之最”

在中醫看來,夏季的確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季節,一來雨多濕氣重,需要利水化濕;二來高温乾燥也會令水分流失,要加大水分供給,要多喝水。也正是因為如此,補水生津同樣是夏天的養生重點。石斛可能幫助身體將補充的水分加快速轉化成津液,值得提醒的是,夏天服用石斛後,也不要忘記多補充水分,才能讓身體津液更效率地“轉化”。

薄荷:“辛涼之最”

雖説解暑降温也可以靠空調,但如果長時間依融空調,寒氣入體,同樣會給身體健康帶來隱患。中醫會更推薦用薄荷。薄荷性寒,有去火,提神,醒目的功效,適當地用一些薄荷泡水飲用,可以幫助緩解夏天燥熱,提神醒腦,自然工作和學習也能變得更有效率。

西洋參:“夏日補氣之最”

立夏後,氣候炎熱,濕度大,出汗過多,容易傷津耗氣,出現口渴喜飲,乏力等症狀,

服用西洋參是補氣養陰的最佳選擇,西洋參有養陰清熱,補氣生津的功效,它最大的優點是滋補而不膩,又不會温燥上火,所以也稱為"無火參”,尤其適宜夏天服用。

金銀花:“清熱解毒之最”

在夏天最常見的症狀,莫過於“熱毒”。高温和濕熱之氣,容易導致身體陽氣溢散,濕氣充盈,而金銀花正好可以清熱解毒。

茯苓:“利水滲濕之最”

夏季濕氣入體,體內水氣冗餘,而茯苓可以作用於脾,令水循環變得更加順暢。

小貼士:夏天服用中藥調理,要注意什麼?

夏季用於調理的中藥,往往偏向於清熱解暑,如果長期服用,也會對消化系統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我們在飲食中,也要適當增加一些補陽性温食物,例如紅棗、枸杞、牛肉等,以達到藥食平衡的目的。

夏至養生要點:少食生冷,歡樂度夏

老話説“夏至三庚入伏”,就是説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了。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雖然它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但在中醫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相應地,養生要點也是要保護陽氣。鄧志軍副主任中醫師介紹,夏至的養生要點大致總結如下——

飲食調養:少吃生冷

夏季氣候炎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以免損傷脾胃;少食厚味肥膩多,以免化生濕熱。

精神調養:神清氣和

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以利於氣機的通泄。

起居調養:注意午休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併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

運動調養:不宜過烈

夏至之後,運動鍛鍊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鍛鍊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避免大汗淋漓,汗泄太多。

參考文章:

《蟬蜕的臨牀運用》徐靜 《中華中醫藥學刊》1984年第3期

《夏至酸味固表鹹味補心》孫慶《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21年第06期

《夏至一陰生,順時而養陽》張永康《中醫健康養生》2020.6(06)

《朱良春治療頑固失眠的用藥經驗和特色——著名老中醫學家朱良春臨牀經驗系列之十六》邱志濟、朱建平《遼寧中醫雜誌》2001年04期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藥學部主任中藥師李麗明、藥學部副主任中藥師鄧志軍、脾胃科副主任中醫師吳宇金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吳婉虹 通訊員王雯玉

插畫/瓦西里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伍仞

漫説健康 | 因夏至得名的這兩種藥,加起來原來是條失眠方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4 字。

轉載請註明: 漫説健康 | 因夏至得名的這兩種藥,加起來原來是條失眠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