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説:“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你以為只是每天陪伴睡覺的一點點時間,其實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的來源。
——鹿媽
◆◆◆
孩子是我親生的
她卻不要我?
同事莉莉昨天上午從上班開始,時不時的嘆氣,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住問她,是不是最近有啥心事。
“我家老二出生之後,怕照顧不過來,就讓老大小豌豆跟她奶奶一起睡。
這不,老家有事,我婆婆前幾天回去了,小豌豆自然要跟我們一起睡了麼,每到晚上,不管我怎麼哄,怎麼説,她就是不肯跟我睡。
這兩天,一到睡覺的時間,就到處找奶奶,每天鬧到半夜不睡,在我婆婆的房間,就是不肯到我們房間。
還一直説,我要奶奶,我就要跟奶奶睡,我不要跟媽媽睡,我是奶奶的孩子。”
説完莉莉就開始抹眼淚,“你説,我十月懷胎辛辛苦苦生下來的孩子,她居然説不是我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作家小巫的一句話:“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這話説的一點也不假,我到現在還是跟外婆最親,10歲前,因為父母的工作忙,我在外婆家長大的。
這些年上大學報志願、有對象、生孩子所有人生大事情,我都第一時間跟外婆商量或者跟她分享。
孩子跟誰睡
就依戀誰
其實,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是有科學依據的。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拍過一部簡短的黑白影片,主要內容就是跟蹤拍攝一羣無法被媽媽長期照顧的嬰兒。
一些嬰兒的媽媽在生下他們的頭三個月親自照顧,然後把孩子交給育嬰園的護士。
在媽媽剛離開的前幾天,大多數孩子還能愉快的玩耍或微笑,大概一週後,他們發生了變化:不是反應遲鈍、面無表情,就是臉上寫滿恐懼。
施皮茨認為,育嬰園的護士們工作繁忙,每個人平均要照顧7個小嬰兒,並且她們大多是因為工作而履行照顧義務,並不能給孩子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所以不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還有一些嬰兒,交給家裏其他養育者照顧,比如爺爺奶奶,他們給孩子充足的愛和關注,慢慢的,孩子會把對媽媽的依戀關係轉移到這些養育者身上。
因為工作和生二胎的原因,莉莉孩子的主要養育者就是奶奶,長期和奶奶相處,而媽媽的陪伴少之又少,小豌豆的依戀關係也就發生了轉移,她把情感寄託在奶奶身上了。
孩子和家裏老人更親,並不能歸因於他們給的愛太多。
最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孩子長期缺乏與爸爸媽媽的溝通和交流,彼此沒有建立起足夠親密的關係。
想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前提是孩子能夠和爸爸媽媽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
演員章齡之,曾經在綜藝節目中參加了一個心理實驗,劃掉“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心理老師讓她在“爸爸媽媽、外公外婆、丈夫、孩子、朋友”中依次劃掉一個人,最後人生只能留下一人。
令人意外的是,她首先劃掉了爸爸媽媽,最後只剩外婆的時候,她很認真地説:“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人,我要我外婆,我很愛她。”
章齡之的父母,在她1歲的時候就去了日本,她從小跟着外公外婆長大,在她心裏,外公外婆就是第一位。
她向心理老師坦誠:“我心裏有很多缺失,每次很累的時候,我會去外婆家跟她睡個午覺,就是躺在她身邊,我就覺得我充電充完了。”
直到結婚有孩子後,她才有點理解父母的做法,在丈夫的鼓勵下,她慢慢敞開心扉,接受父母。
缺少陪伴的孩子
與父母之間總有一堵牆
心理學家説,孩子幼年時期,是和父母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很難再和父母親近。
在《媽媽是超人3》節目中,節目一開播,網友就看到黃聖依和安迪生疏的母子關係,任媽媽百般討好,安迪就是不領情。
作為媽媽,黃聖依不知道安迪愛吃什麼零食,不清楚安迪的飯量,甚至連安迪的年齡都差點記錯。
而安迪在節目中,挑剔媽媽準備食物沒有自己喜歡吃的;嫌棄媽媽準備的早餐;拒絕媽媽給買新衣服;還拒絕牽媽媽的手......
甚至還説,“我不喜歡她陪我。”
其實,安迪3個月大的時候就由奶奶照顧,節目中,從奶奶悉心照顧孩子生活起居和安迪聽話的樣子就能看出來,安迪對奶奶充滿了愛和依戀。
為了他,奶奶甚至在家裏建了他喜歡的遊樂場、滑雪場。
而媽媽黃聖依因為工作原因、明星身份,就把3個月大的孩子送到奶奶那裏,幾乎沒有陪伴孩子,對孩子的瞭解也是少之又少。
在問答環節中,黃聖依對於兒子相關的問題她基本都不熟。
有一個問題:在安迪的腦洞裏,月亮上有什麼?
黃聖依想了半天,説是“兔子”,而安迪的回答是:隕石、行星、空間站。
只有不瞭解孩子的媽媽才會這麼沒有默契,經常陪伴孩子的父母肯定會知道他的想法。
在被問到“爸爸、媽媽、弟弟最喜歡誰?”時,安迪選擇了“最喜歡弟弟”,然後馬上加了一句:奶奶,第一喜歡奶奶。
你看,在孩子的世界,誰陪伴自己的時間最多,就和誰最親。
儘量陪孩子一起睡
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説過:
“如果在3歲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週,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轉的。
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小時候,如果晚上停電或者自己半夜醒來,睜開眼看到一片漆黑,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叫媽媽/爸爸,如果沒有及時聽到他們的聲音,我們就會哭。
孩子在3歲前,他們的世界裏幾乎只有爸爸媽媽,而大部分寶寶在1歲以內對媽媽的反應會不同於其他人,比如看到媽媽來的時候更會笑得更開心,更願意發出聲音,眼睛會一直追隨着媽媽。
這是因為寶寶與媽媽之間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這種感覺就像胎兒在媽媽肚子裏用臍帶相連一樣安全。
當孩子3歲後,會有其他小夥伴走進他們的生活,或者他們要去幼兒園了,這時候很多孩子也會嘗試獨自睡覺了,對父母的陪睡也沒有那麼強烈的需求了。
所以,儘量陪孩子一起睡。
當然,陪孩子一起睡,不一定是説和孩子一張牀,也可以是大小牀,孩子在父母的身邊。
如果之前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和孩子一起睡,那麼請花一些心思,多一些嘗試,讓孩子重新“回到”我們身邊。
1. 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
如果準備彌補對孩子安全感的虧欠,父母一定要在白天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讓他對和父母相處充滿更多的期待,從依戀的程度上認可、接受我們。
依戀感的再度轉移,必然要經過一個過渡期,孩子會因為習慣的原因,在剛開始的幾天出現哭鬧的情況。
我們一定要有耐心去安撫,或者講一些他們喜歡聽的故事轉移注意力,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從心裏確定自己在這裏睡覺也是安全的,從而慢慢建立起和父母之間的依戀感。
2. 和家裏老人做好溝通。
突然讓孩子和我們睡,除了孩子,老人心裏也是很難接受的,我們可以和他們溝通,我們可以從老人負擔和孩子成長角度去溝通。
全家人在“誰陪孩子睡”這個問題上要達成共識。
之前,我侄子分房的時候,最難受的不是小孩子,反倒是我媽媽。
嫂子就提前兩天説分開睡,我媽媽根本還沒有準備好,接連3天晚上失眠,説孩子不在身邊,伸手摸不到了,自己很不習慣。
龍應台説:
“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過期可以再買,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白天忙於工作或者家務,其實也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更要珍惜晚上陪伴孩子的時光。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來,而不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我想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而養,親自養育自己的孩子。
其實,孩子需要我們陪伴的時間很有限,仔細想想,也就那麼兩三年的時間,時間過得很快的,一旦錯過,可能會成為遺憾。
也許有父母會説,我不是不想陪他睡,也不是不愛孩子,我現在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給他提供更好的工作。
錢,是賺不完的,可時間錯過就沒有了。
當然,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如果實在做不到,那麼在孩子睡前也要多和他做一些親密的動作。
給一個温暖的擁抱,講一個小故事,説一些屬於你們之間的話語,再道一句晚安。
孩子依戀你的時間其實非常短暫,所以千萬不要錯過,錯過了也許就會是遺憾。
趁孩子3歲前,多陪孩子睡覺吧,讓孩子感受你的温暖,感受來自你的安全感。
讓這種安全感陪伴孩子度過成長的一生,讓他更從容自信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