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80萬人是“喝沒”的!化酒為水,這些比解酒藥靠譜
不管是飛天的茅台還是撒情懷的江小白,無論是入口綿柔還是辛辣刺喉,春節的飯桌上,成年人總少不了喝兩杯。
一杯敬同學,一杯敬大姨!一杯敬領導,一杯敬自己!推杯換盞中,開的每一瓶酒都交了商品税,喝下去的每一度酒精也交了健康税。
如果酒前、酒後你試圖用「解酒藥」拯救自己,恭喜你,又多交了一份智商税。
他們,因酒而亡
偶然發現水果或穀物在土罐子裏發酵成液體的人可能想不到,有一天酒會在人類社會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體力勞動者把喝酒當作一種解乏方式,文人墨客在喝酒過程中獲取靈感來源,甚至健康也離不開酒。中國人相信藥酒養生,西方人曾相信白蘭地治病,喝葡萄酒軟化血管更是中西方文化難得達成的養生共識。
酒的確創造了很多美妙的瞬間,但也釀成了不少人間悲劇。
好酒的李白藉着酒勁寫了不少好詩,生命的最後一刻陪他的也是酒。《舊唐書》記載,李白「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後人將這場生命的告別加了一層浪漫主義濾鏡,變成 「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然而,死亡本身大部分時間都是帶着眼淚的現實主義。
河南人能喝酒的名聲在外,54歲的老張就是其中一個,從第一次喝酒算,他已經有30多年的喝酒史了。這兩年他開始有意識地少喝酒,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幾年一個老鄉酒後死了。
那個老鄉去世時60多歲,大年初七去走親戚,一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喝醉之後跑到自己車裏休息,本來是想醒酒,沒想到再也沒有醒過來,白色的孝布就這樣覆蓋了當年的紅色春聯。
老張還説,趕集的路上有4個墳頭,裏面的人都是喝酒喝沒的。這樣的悲劇不是孤案,2016年全球因酒精相關原因離世的人數統計數據顯示,酒精是15歲-49歲人羣的第一健康殺手,每年酒精造成280萬人死亡,而這一數據在中國有70多萬,居世界第一。
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2018年曾發佈的一項報告提出,喝酒沒有所謂健康劑量,喝下的每一杯酒都在傷害身體,都是在交健康税。
在酒文化濃厚的我國,這個結論顯然並不討喜,在喝多喝少代表着利益和情義的中國酒桌上,滴酒不沾也不現實。
小酌怡情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酒桌理念,至於大喝傷身,喝酒的人當然擔心,於是五花八門的解酒方法應運而生。
千奇百怪的解酒法
老張的秘製解酒法是鄰居家的一棵樹,這棵樹結出的果實形似雞爪,遠看像枯樹枝,咬下去有一股甘甜味道,當地人稱為「拐棗子」,相信直接吃或泡水喝可以解酒。
其實,這是一味名為枳椇子的中藥材,解酒的功效為歷代中醫所認可,如《唐本草》説它能「止渴除煩,潤五臟,利大小便,去膈上熱,功用如蜜」。
中醫藥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解酒法,從很容易獲取到的食鹽到價值不菲的靈芝都在解酒領域有姓名。因為藥食同源的理論,很多解酒方法所需的材料就是食物,長久以來以偏方的形式流傳着。
痴迷於酒精的美妙,受困於醉酒的難受,東方和西方的距離再次拉近,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西方人也在尋找解酒法。
在古代亞述帝國,人們在宿醉後,會將鳥嘴磨碎,拌上沒藥樹脂服用。沒(mò)藥(又稱作末藥、制沒藥、制末藥)是一種天然藥材,有特殊的香氣,味苦而微辛,至少在吃下去的一刻,這種刺激的玩意會讓宿醉者清醒一下。
在人類的解酒領域,鳥似乎不太幸運,據説古羅馬人會在喝酒後的第二天油炸金絲雀,這不是什麼動物虐待者,而是因為他們相信吃下這樣一隻金絲雀可以解酒。
還有更多解酒法似乎是在要求醉酒者自虐,比如醉酒後舔舔自己的汗水,在腋窩裏夾一個檸檬,生吞一個雞蛋,把腦袋以外的身體埋進沙子裏……
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到底多少人用了這些千奇百怪的解酒法我們不知道,但放到現在,大部分人都不會接受。
生病了吃藥,醉酒了為什麼不能吃藥呢?在瞭解身體代謝酒精的過程後,讓人體面解酒的藥物來了。
「解酒藥」的謊言
每年春節前後,「解酒藥」在藥店銷量走能迎來一個小高峯,打開網購平台以「解酒藥」搜索,你也很容易發現來自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德國等世界各地的解酒神器。
這些「解酒藥」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有片劑、膠囊、口服液等多種劑型,成分多種多樣,有枳椇子、人蔘、葛根、枸杞等傳統中藥材,也有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還有薑黃素、水飛薊素等植物提取物。
別看成分不神秘,解酒口號倒是喊得很響亮。
宣傳海報用超大字號寫出「千杯不倒,提高酒量、醒酒防醉、做醒到最後的男人、解酒護肝」等功效,產品詳情頁還有人體解酒原理的圖解,科學的氣息像蒸發的酒精一樣撲面而來。
但如果你仔細閲讀這類產品介紹,可能會有些困惑:所謂的「解酒藥」並不是像阿司匹林、二甲雙胍這樣的藥品,大部分是保健品,有的甚至是食品或飲料!
説好的藥呢?解酒藥呢?
實際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檢索不到任何解酒藥品的批號,目前醫學上並沒有真正的解酒藥品!
但解酒需求卻真實存在,於是不少保健品或食品通過擦邊球營銷,給自己披上「解酒藥」的外衣,宣稱具備解酒功效,這就是你總能通過「解酒藥」這個關鍵詞檢索到解酒產品的原因。
韓國的一款飲料一度成為解酒界的網紅,這種包括枳椇子、刺梨和大米胚芽的飲料,據説佔據了韓國解酒市場的半壁江山。2014年曾被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警示,「誇大宣稱解酒提神、緩解頭痛等功效」。
至於保健品,我國監管部門一再強調:保健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藥品,不能替代藥物,不能宣傳預防和治療功能。相關保健品可以稱「對化學性肝損傷有輔助保護功能」,但如果強調「酒前酒後服用解酒」,則涉嫌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
化酒為水的真相
儘管沒有真正的解酒藥,但在營銷和需求的影響下,以身試偽解酒藥的依然不少。
宣傳內容大同小異,消費者的反饋卻是兩極化明顯,在相關產品評論區總能看到截然相反的評價:有人説,效果好,會回購;有人説,並沒有效果,感覺被騙了。
到底有沒有被騙呢?咱們先來了解一下解酒原理。
39深呼吸採訪到北京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羅慶鋒,他介紹,80%以上的解酒工作要靠肝臟來代謝:肝臟中的乙醇脱氫酶會將酒精轉換成乙醛,而後在乙醛脱氫酶的作用下,又變身為乙酸,最終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
人體化酒為水的過程主要依賴於兩種酶,它們的工作效率決定了酒精的代謝速度。
這些知識點在「解酒藥」的宣傳中也會被提到,並強調產品中的某種成分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但事實是,這兩種酶的活性跟人的基因、體質有很大關係,基本上是天生註定的,無法改變!
曾經有司機喝酒後希望服用「解酒藥」來應對交警檢查,事實證明這是徒勞的,交警部門回應,駕駛員是否存在酒駕、醉駕,是通過檢驗駕駛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判定,解酒產品對於酒後駕駛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不會有明顯影響。
可是,為什麼有人吃了這些東西會覺有解酒功效呢?
事實上,除了肝臟,人體還會通過皮膚和呼吸系統解酒,有些人去KTV吼幾嗓子,在街頭吹吹風或者上個廁所,會感覺清醒一些,就是因為部分酒精通過這兩個途徑代謝掉了。
如果你酒後喝了一瓶韓國網紅解酒飲料,所謂解酒的感覺,實際上僅僅是緩解了酒後的症狀,和家人為你端來的那杯蜂蜜水、茶水或一碗清粥沒有太大區別,唯一的好處可能是口感更豐富一些。
對了,其中可能也有一些心理安慰劑效應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是錢多得沒地方花,這些高價「解酒藥」,絕對不是一個好選擇。
解酒的正確姿勢
金庸武俠小説《天龍八部》中,喬峯和段譽初次見面是在一家酒樓,丐幫幫主海量,文弱的大理國世子酒量就差多了,不過段譽有解酒方法:六脈神劍可以把喝進去的酒通過手指逼出去。
這或許是喝酒的中國人最理想的解酒方法,但現實中沒有這樣的解酒神器,喝下去的每一滴酒,最終消解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別無他法。39深呼吸下面要提到的喝酒小技巧,或許會讓你喝得舒服一些。
喝酒前:不要空腹。酒精主要在小腸部位被吸收,在非空腹狀態下喝酒,胃部的排空速度慢,酒精達到小腸被吸收的速度慢,酒精的吸收速度慢。
喝酒中:不要喝太急。酒精進入人體後,身體會啓動了代謝的流程,如果其代謝速度和吸收速度相等,人就不會有醉酒的感覺,如果吸收快,代謝慢,酒精無法順利分解,就會出現醉酒。喝慢一點,給身體代謝留夠時間。
摳嗓子催吐是不少人嘗試過的醒酒方法,這的確能減少酒精的吸收量,但催吐的感受並不怎麼好,有時還可能造成賁門撕裂,導致胃部大出血,所以醫生並不推薦這個解酒方法。
喝酒後:多喝一些水,可以隨你的心意加入茶葉或蜂蜜。
當然,如果一個人已經喝到酒精中毒,出現噁心、嘔吐、頭暈、昏迷等跡象,別猶豫,趕緊送醫院急診吧!
羅慶鋒醫生介紹,緊急情況下,醫生會給醉酒患者進行洗胃、輸液,兩者都是通過減少體內酒精的吸收來達到治療目標。
紅火的中國年,要熱熱鬧鬧的人間煙火氣,但不要傷害身體的酒氣。這個春節希望你不要隨意勸他人多喝酒,也希望你以茶代酒不喝酒或少喝酒,省下的那些健康税和智商税,多買幾斤新鮮水果,給老人孩子們多包幾個紅包,何樂而不為呢?
丨本文指導專家:
北京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羅慶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