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8歲, 還不知道可樂是什麼味道, 這樣好嗎?
網上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説法:“喝可樂的危害超乎你的想象”,然後開始列舉一堆喝可樂的危害,比如蛀牙、肥胖、影響身高、骨質疏鬆、刺激腸胃等等,於是很多父母看過這樣的文章後嚇得再也不敢讓孩子喝可樂了。
貓爸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媽媽,據她自己講,她兒子今年已經上二年級了,還從來沒有喝過可樂,那麼今天貓爸就跟大家聊聊,父母這樣做對孩子真的好嗎?
下面是一位網友分享的真實經歷,事情大概的經過是這樣的:
這位網友的爸爸媽媽從小就對吃零食這件事情管得特別嚴格,糖果、零食、路邊的小吃絕對不能碰,小時候她每次看見別的孩子吃零食都特別羨慕。一開始她也嘗試讓媽媽買給他吃,可是媽媽不但不給,還打他罵她,後來她也漸漸的放棄掙扎了。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她長大畢業工作後,她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於吃的方面她好像永遠沒有滿足感,平日裏不但各種買,還喜歡囤積各種零食,如果有人向她要,哪怕一點她也不願意給別人。而且只要有人動了她的零食,她就會躁動不安,為此她還找過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表示:她的這種情況是典型的童年的願望沒有滿足,深刻在心裏,長大後留下了一個永遠無法滿足的大洞。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説過:
扼殺孩子小小的慾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當兒童時期某一方面的匱乏感過於嚴重時,即使孩子在成年後,他們也會通過其他方式來滿足自己。
所以現在很多大人都有各種奇奇怪怪的癖好,比如有的人特別喜歡某種食物,有的人特別喜歡某種物品等等。其實這些都跟童年時期特定的願望沒有被滿足有關,可惜的是,這種人為製造的問題,往往來自父母們主觀的臆斷。
不讓孩子喝可樂,無非是擔心孩子的身體,擔心孩子喝可樂上癮,想戒也戒不掉。可是父母們想過沒有?這種擔心和焦慮只是我們自己的想象而已。我們想想,生活中你見過誰因為喝了幾口可樂、吃了幾口垃圾食品,就把自己吃壞的?我們身體就那麼脆弱嗎?
所以關鍵還要看“量”,孩子一天喝幾大瓶可樂肯定對身體不好,可是一點也不讓孩子喝也不對,適當的滿足孩子才是正確的做法。
貓爸家在對待可樂這件事情上,我一般是這樣處理的,一週內可以允許可1-2次小瓶的可樂,這是約定好的,如果她不遵守,那下週我就不允許她喝,直到她遵守規則為止。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滿足孩子的願意,還能鍛鍊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知道規則的意義。
當然孩子的自控力肯定沒有那麼好,偷喝的情況肯定會經常發生。其實作為大人,我們也總有明知道不健康還忍不住嘴的情況,比如吃麻辣燙,所以對待孩子這樣的行為,我們也需要用同理心對待,切勿對孩子太過嚴苛。
還有一種好辦法,類似現在很多興趣班的做法,就是用孩子平時表現的積分來換可樂,這樣也能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還不用擔心孩子喝太多不利於健康。當然如果孩子出現身體不適合、有蛀牙、馬上吃飯的時候肯定不能讓孩子喝。
還有就是孩子撒潑打滾的時候,一定不能滿足他,這個時候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孩子明白,這種大哭大鬧的方式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要教會孩子用更理性、更文明的方式來表達需求,等到孩子冷靜下來後,我們再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滿足孩子。
所以父母們千萬不要再用這種讓孩子與誘惑隔絕的做法來管教孩子了,因為父母任何企圖壓制孩子慾望,讓孩子與誘惑隔絕的想法,最終都會失敗,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