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的自我意識也開始形成,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會過於自我。
很多時候做事情只會想到自己,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還有一種不良的心理產生,就是“佔有慾”。
他們會被佔有慾衝昏了頭腦,認為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不能碰也不能玩,不懂得與別人分享。
而且如果別人提出想借用一下,他們也堅決不會同意,這種固化的思想形成強烈的佔有慾。
孩子佔有慾很強,多半是這3個原因導致的
1、缺乏物品歸屬概念
一般的家長在家都不會灌輸給孩子物品的歸屬概念,比如家裏的什麼東西都任由孩子去碰。
即使是家長的電腦和手機之類的私人物品,孩子都可以隨意拿,非常地縱容孩子這種行為。
久而久之孩子心中會缺乏物品歸屬的概念,他們不會去區分這個是別人的東西,即使不是自己的東西,覺得隨自己的心想拿就拿據為己有。
不管有沒有涉及到隱私這塊範疇,只要自己喜歡想去拿就會去拿,完全不會控制自己的所為,甚至別人不給自己還會去搶,慢慢地就形成強佔有的這種不好的習慣。
2、強烈的物品所有權意識
一般孩子在擁有獨立自主意識的時候,他們也會開始產生物品所有權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形成是不完善的。
他們只會分清楚自己的東西,只能自己使用,而且物品所有權全屬於自己,別人是不可以碰一丁點的。
父母買給他們的東西,同樣只屬於自己,連父母也沒有使用的權利。
3、過於溺愛導致強佔心理
孩子的強佔心理更多是來自於家長的過度溺愛,在家裏孩子需要什麼或者想要什麼,家長都全部滿足完全不會拒絕孩子的要求。
特別是家裏的老一輩,對孩子千依百順導致孩子無法無天,形成一種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他們不懂得去跟別人分享物品,只會自己獨佔着去使用,這樣反而促使孩子的強佔意識逐漸增強。
面對孩子的“超強佔有欲”,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1、教育孩子,分享會使人快樂
雖然説,對於分享這件事,家長應該去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
但其實在平時的相處之中,可以告訴孩子分享其實可以使人快樂,並且在往後的社交生活中,其實可以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懂得分享,其實可以幫助孩子累積更多的人脈。喜歡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對於別人來説這是大方的行為,不僅讓別人感受到一份尊重,還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感受到團體的快樂,讓孩子之間更多的友誼從而建立起來。
這種累積人脈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減少佔有欲的產生,因為他們感受到分享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不僅對以後的交際有幫助,還不會因為佔有慾受到別人的排擠之後,從而變得自卑和敏感。
2、好好溝通,不要去責罵孩子
當孩子還處於物品歸屬概念尚淺的年紀,他們不會區分“你的”、“我的”、“他的”,只會覺得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的。
甚至會看上別人的東西直接就佔有成自己的,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自私自利行為,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意識未完善。
有些家長髮現孩子這種行為之後,會認為孩子不懂得分享而直接責罵孩子。
這樣不僅造成孩子心理的一種傷害,還會刺激到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從而對自己的物品佔有慾越來越強。
作為家長,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首先都要與孩子好好溝通,用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讓孩子慢慢去走回正道。
責罵的教育意義其實真的不大,而是應該真正去教育孩子,當孩子內心是真正懂得這些道理之後,他們才會從行為上減少佔有欲。
3、婉轉地跟孩子強調“所有權”
家長不要用暗示性語言,去跟孩子強調物品的歸屬權,比如在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回到家裏不要第一時間告訴孩子,這件玩具是他們的。
這隻會加深孩子的自我物主權,認為這個東西爸爸媽媽説是我的,其他人是無權去碰的。
還有,父母的一言一行很重要,有時候孩子想要玩手機,不要立刻就説手機是自己的,孩子不能玩。
應該用詢問的方式問孩子是否想玩,然後跟孩子溝通玩的時間。這樣會讓孩子懂得,其實自己的東西雖然從屬於自己,但更應該懂得與別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