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説得好,飯吃八分飽,到老腸胃好。就是説,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尤其是脾胃病!
中醫講的脾可不是西醫講的器官。中醫講的脾更復雜,功能也更強大,因而脾胃又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一大功能是負責運化,它就像一箇中轉站,一個是運化水濕,一個是運化水谷,能夠把吃進去的水谷精微轉化成氣血輸送到全身。通常來講,食物吃下去以後會進入胃裏,當飲食適量的時候,脾胃功能正常,能及時消化,但是如果暴飲暴食,除了會加重脾胃負擔,食物也容易囤積在胃裏,中醫稱之為“食積”,而且,只要胃裏面有這些食積,脾胃運化功能就會受影響,即使以後飲食適量,也還是會有不適,會有新的食積,一次又一次循環往復,就好像一個漩渦一樣,每循環一次,脾胃的功能就下降一次。所以現在有一些人總是胃痛胃脹,沒有食慾,看到好吃的飯菜也吃不下,或者稍微吃一點就已經很撐了,這些都屬於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説白了,就是消化不良,消化好了,吸收就好,營養就好;消化不好,再好的營養也變負擔。
怎麼辦呢?在清代的《醫方集解》裏有一個方子,叫健脾丸。有的方子專門解決消的問題,比如山楂丸;有的方子專門解決補的問題,比如,補中益氣丸。健脾丸這個方子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兵分兩路,一路負責補脾,一路負責消食,邊補邊消,這樣,消積而不傷正氣,補益又不會添堵。
健脾丸:人蔘、白朮、陳皮、炒麥芽、山楂、枳實,直接買中成藥即可。
山楂是為數不多的消多於補的水果,山楂主要消肉食之積,平時燉肉的時候,放幾顆山楂進去,那肉就容易燉得軟爛,其實這就説明了山楂有消肉食的作用。
相傳,古時候,有個皇帝的妃子生病了,吃不下東西,宮裏的太醫想盡了辦法,一點兒效果都沒有,只好張榜求醫,最後是一位江湖郎中給治好了,用的什麼方子呢?就是紅糖裹山楂,讓妃子飯前吃五到十個,吃了半個月,這妃子不僅胃口大開,就連面色也跟着紅潤起來了。後來這方子傳入民間,就演變成了現在孩子們喜愛的冰糖葫蘆。麥芽主要消麪食之積,麥芽消積的同時還有疏肝解鬱的作用。
麥芽是麥子冒出的芽,這些芽須雖然看上去纖弱,但力量卻很強大,向上可以破土而出,向下可以鑽入土壤,讓土壤疏鬆。喝了麥芽茶以後,向上能夠疏肝解鬱,讓悶氣像破土而出一樣,向下又能夠深入土壤,幫助食物消化,讓板結的脾土變得疏鬆。為什麼加枳實?因為枳實行氣破氣的力量很強,它的藥性是往下走的,把枳實放到藥裏去,就破氣下行,像一把小錘子,能把腸道里的積滯敗濁一直往下降,從胃降到小腸大腸,最後徹底排出體外。消了之後,還得再補一補,把脾主運化的功能恢復一下。
脾胃好了,不用外在力量去推動,身體氣機會自動運轉起來。補脾用什麼?人蔘、白朮和陳皮。人蔘、白朮補氣健脾,把過去傷了的脾胃慢慢補回來,又可以防止枳實破氣太厲害。陳皮既能健脾,又能燥濕,化痰,消食,捎帶還能理理氣,很多人補氣,補完之後會感覺胸悶、氣悶,總之就是不舒服,這就是氣啊壅滯了。陳皮可以讓補進去的氣各司其職,該升的升,該降的降,該出的出,該進的進,好像交通警察一樣。
健脾丸非常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就是伸出舌頭來,舌苔根部厚厚的,膩膩的那一部分人,健脾丸,吃上幾次舌頭變乾淨了,胃口也開了。
最後,有一個問題,山楂丸和健脾丸如何選擇?如果平素脾胃比較好,只是偶爾一次吃多了,而且吃了不少肉,可以選擇山楂丸。如果食積的同時又伴有脾胃虛弱,這個時候,就要消補兼施,健脾丸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