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北京市召開第130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曾曉凡通報了一例外賣騎手確診病例的有關情況。
從三文魚到海鮮,再到牛羊肉、豆製品,從百事公司通報北京一家工廠有員工確診新冠肺炎到今天通報的外賣騎手確診病例,食品與病毒之間、病毒與環境之間到底有着怎樣的關係?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問題一
新冠病毒會不會在食品之間傳播?
6月11日,北京在連續57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後,再次出現本地病例。截至6月22日24時,北京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249例。
此輪北京新冠疫情傳播鏈條都指向了食品:從最初砧板上三文魚環境樣本陽性到牛羊肉大廳多處環境樣本陽性,再到食品廠員工出現確診病例,人們一度產生疑問,可能被病毒污染的三文魚、牛羊肉、豆製品再到薯片和外賣餐食是否具有傳染性?國家衞生健康委專家組專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表示,新冠病毒是不會在食品之間傳播的,但食品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發現食品傳播新冠病毒的報道,有大量的科學數據表明,進食食品是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對此,一位長期從事生物防護的專家向記者介紹説,截至目前,還沒發現人通過直接進食食品感染新冠肺炎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常温條件下,一些乾燥的食品即使沾染了病毒 ,其病毒很快就會喪失活性,存活的時間非常短。
新冠病毒不會通過餐飲環節感染,但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細節是:“需要防範人際接觸傳播的風險。”
常温、乾燥是使病毒很快喪失活性的先決條件。然而,“微生物包括病毒是怕熱不怕冷,在濕冷的條件下可以存活相當長一段時間。”這位專家補充説。
毫無疑問,所有的病毒在低温濕冷的環境下都有利於存活。這也就是在此輪疫情中,檢測人員在新發地地下一層的水產交易市場內的海鮮店及排水溝,甚至在離水產交易市場兩公里外的地方,採集到了大量的環境陽性樣本的根本原因。
這位專家向記者解釋説,食品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都有被病毒污染的可能性。例如,食品受到含有病毒的水、食品包裝材料的污染;食品可能受到攜帶病毒的食品加工者的污染,加工者沒有按照正確的生產操作規範來經營食品,通過病毒攜帶者或者病人的飛沫以及密切接觸等途徑,是可能污染食品表面的。
如何防範人際接觸傳播風險?這位長期從事生物防護的專家向記者介紹説,一方面,在食品的生產經營過程當中,應該嚴格按照良好的操作規範進行操作,做好食品加工環境,包括食品包裝材料的衞生消毒,嚴禁新型冠狀病毒攜帶者或者感染者經營食品,這些措施對於避免食品被新型冠狀病毒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要嚴格防範新冠病毒,必須高度關注手的衞生問題,儘量要減少髒手接觸口、鼻、眼睛。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介紹説,“很多人有摳鼻子、揉眼睛、摸嘴巴的習慣,這些不良習慣即使不傳染新冠肺炎病毒,也容易傳染其他的病。”李太生特別強調,洗手前不要摸脖子以上任何部位,從傳染病角度來講,這是預防所有傳染病最有效的措施。
問題二
低温濕冷的環境下如何進行病毒消殺?
在此次北京聚集性疫情溯源工作中,對環境樣本的採樣檢測非常關鍵。在此輪疫情中,所有環境樣本檢測數據都表明,當下做好農貿市場消毒工作對於阻斷病毒的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位長期從事生物防護的專家介紹説,在此次新發地市場的聚集性疫情中,相關部門在新發地市場及周邊各類物體表面、肉類及肉製品加工台、清洗池、門把手、垃圾桶及空氣、水源等這些地方取得的典型環境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説明尤其在農貿市場中肉製品加工、水產交易等區域環境具有低温潮濕的特點,可能加劇感染髮病和傳播的可能性。因此,要高度關注全市農貿市場,開展規範性消毒工作。
為了更好引導疫情期間全市農貿市場的消毒工作,北京市疾控中心特給出了消毒工作的科普和指引。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曾曉凡介紹説,目前農貿市場消毒的重點範圍在於市場水產品、肉類食品售賣區域,以及公共區域,其他區域也應該進行消毒。消毒的重點包括可能接觸的表面,如地面、枱面、運輸車輛及各類工具、稱量工具等等。消毒方法應針對不同的消毒對象,選擇高效、可靠的消毒劑,以確保消毒效果。
“要做到消毒範圍全覆蓋,消毒時間有保證,才能確保達到消毒效果。”這位生物防護專家強調説。舉例來説,如水產、肉類銷售區,地面、攤位表面及案板、刀、剪刀、秤等宰殺、切割、稱量工具,應該使用含氯消毒液充分噴灑或擦拭至全覆蓋,不留死角,消毒作用時間達到30分鐘後,清水沖洗乾淨;水產、肉類銷售區的冰箱,則必須在食品清空後,斷電、恢復至室温,內表面可使用季銨鹽類消毒劑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鐘,清水擦淨,或者用75%酒精擦拭消毒兩遍,外表面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鐘,清水擦淨。對於公共區域,則主要針對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牆壁,以及門把手、扶手、公平秤等物體表面,衞生間的地面、洗手枱面、門把手、水龍頭等等,以及拖布、抹布等衞生用具,用含氯消毒液噴灑或擦拭消毒,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