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濤在幼兒園裏受了欺負,一見到放學來接自己的媽媽就開始哭訴了。媽媽聽完後訓斥孩子:“你的本事呢?你不會還手呀,不會給老師説嗎?在家裏稱王稱霸的,在外面怎麼變得這麼慫,你就是“窩裏橫”行!”
孩子一聽,媽媽絲毫沒有袒護自己的意思,開始捶打媽媽,拽媽媽的衣角。媽媽很不耐煩地甩開孩子,濤濤反而趴在地上不起來,哭鬧給媽媽看。
其實像這樣的孩子還真不是少數,在家裏就是“小皇上”,但是出了門後,變得啥也不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背後的原因,我們做家長的得好好地反思一下了。
像是這樣橫行霸道的孩子,在家裏肯定有無限寵溺的爸爸或者媽媽,要不就是隔輩的爺爺奶奶。是因為在孩子的心裏,家是安全的,家人會包容會遷就他。想要什麼或者做了錯事,家人會滿足會原諒,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心理。但是對於外面,就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沒有安全感,就是變成一出門就變“慫”。
當孩子在外面受挫,心理上沒得到滿足的時候,回到家就會把情緒發泄給家人,造成了在家裏蠻橫,在外面忍氣吞聲,也就是“慫”。
還有一類孩子是家庭的過度溺愛,凡事都是家長給解決,久而久之,孩子對家長就形成了過度的依賴。當孩子在外面遇到問題時,孩子第一想到的就是家長,而不是想這件事自己可不可以獨立解決。
作為家長,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如果用言語打擊孩子,如“你看人家誰,你要是有人家的一半膽量,我也就知足了”“你天生就是那種不爭氣的孩子......”等等,時間久了,孩子就更加沒自信,在外交往就會變得小心翼翼。
其實孩子本身也很委屈,在家強勢,家長不喜歡。在外軟弱,會被欺負。但是這種性格,真的不是孩子自身想要的。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家長們怎麼引導,怎麼教育,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學會拒絕孩子,堅持原則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説: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説“不”。因為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
她認為:孩子3歲之前哭鬧,是因為疼痛。3歲以後孩子的哭鬧,是有目的性的。他是要通過哭鬧,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時家長對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要學會温和而堅定地拒絕。
1)不要對孩子打罵,孩子有情緒需要釋放。
2)不要對孩子進行説教,他聽不進去,他只是想讓你妥協。
3)不要遠離孩子,他哭鬧的時候,你就看着他鬧,讓他平復情緒,但是別把他丟一邊(他看不見你很沒有安全感,另外孩子看不見大人一着急就會亂跑)
當孩子停止發泄脾氣後,你要明確地告訴孩子,有話好好説,哭鬧是沒有作用的,解決不了問題。
可以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但不是毫無原則。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愛他,但是不代表事事都依着他,該有的規矩是要有的。
2、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和屬性
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如果你給孩子負面的屬性,貼上不好的標籤,孩子就會慢慢變成你所説的那樣。
例如你和別人不經意聊到自己的孩子:“他就是膽小怕事,人家搶他東西都不敢要回來”,“他不合羣,和誰也玩不到一起去”......等等一些對孩子否定的“定論”,孩子聽到後,自尊心會很受打擊。父母對自己的不認可,否定,會讓孩子承受心理壓力,慢慢就更不敢面對外面的世界。
3、對孩子多鼓勵與讚揚,給孩子創造交友圈。
家長要多為孩子創造孩子一起玩耍的機會,帶孩子多參加一些小朋友們的集體活動,幫助孩子融入其中。如果孩子排斥,家長可以陪同參加。如果孩子還是抗拒,那就再找機會,一次不行就兩次,別放棄孩子的交朋友機會。
小孩子很容易自來熟的,只要孩子願意踏出第一步,慢慢就會變得勇敢,就會敢邁出第二步,慢慢孩子的夥伴就多了,孩子慢慢會變得自信。
如果小朋友們之間發生了爭吵,只要沒有危險,家長最好不要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減少一有事就找家長的機會。從而孩子會變得獨立,減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