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王懿輝 王廣兆 邵怡霖
寒潮來襲,申城氣温“斷崖式”下降。極寒天氣下,如何給就診的腫瘤患者增添“温度”?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心電圖檢查室、放射治療中心,醫務工作者用兩個“小巧思”,構築起寒冬裏的温暖“醫線”。
恆温罐裏的40℃濕棉球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門診3樓的心電圖檢查室,醫生從恆温罐裏取出一兩個蘸着純淨水的40℃濕棉球,塗抹在心電圖設備導線的貼片上,再將貼片快速放置在患者裸露的胸腹部、腳踝表面。這一個個帶有“温度”的無菌棉球,是心電圖室主任、聯合1黨支部書記陳晨教授的“小巧思”。
“大冬天,將心電圖導線貼片直接貼上患者皮膚,會讓患者產生冰冷感。”陳晨説,心電圖檢查中,鏈接患者身體與設備的導線貼片必須要用液體作為介質,確保圖像清晰和完整。考慮到有些患者酒精過敏,在腫瘤醫院,這些導線貼片一直是用浸濕的無菌棉球塗抹後,再貼至患者皮膚表面的。
冬日裏,為了讓患者皮膚與貼片接觸的一瞬間沒有冰冷感,他們想辦法,先是在裝滿純淨水的無菌棉球罐上配一個加熱杯墊。“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常規加熱杯墊,會將罐子的温度加得很高,有時甚至超過60℃,過燙了,患者也會有不適感。”陳晨説。隨後,醫師們自己購買了一批可調控温度的恆温加熱杯墊,確保每個罐子的温度控制在40℃,經無菌棉球擦拭後的貼片放在身上,能讓患者感到一絲温暖。
如今,心電圖室4張檢查牀邊,均放置着一個恆温加熱杯墊的棉球罐。
治療技師“跑”出來的温暖
晚上7點,走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機房候診大廳,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還在排隊等待放療。
據統計,目前腫瘤醫院徐匯院區日均放療患者數約1100餘人、浦東院區約600餘人。放療機房治療技師的工作是由“早班”“中班”“小夜班”和“大夜班”組成,徐匯院區放療機器日均工作時長約22小時。每間機房都有2位放射治療技師值守。
小夏就是醫院徐匯院區放療機房的一名放射治療技師。在走廊的熱水取飲處,他正拿着一個熱水袋在接熱水。接完後小跑回到機房控制室,將熱水袋放在一個保温塑料盒子中,並將一塊類似人體組織的“等效補償物”輕輕地放在上面……
“等效補償物”是什麼?醫院放療4黨支部書記、放射治療中心治療技師組組長許青解釋説:“這是一塊用硅膠或聚苯乙烯製成、密度近似人體組織的填充物,長30釐米、寬30釐米、厚0.3釐米。”原來,在放療過程中,射線照射到人體之後,劑量的最高點不在人體表面,而是位於體內一定深度處。有些照射部位比較表淺,所受照的劑量可能不太夠。為了提高表淺部位的劑量,治療師會在人體表面放置一個與人體的組織密度相似的物品,使得受照射部位處於射線劑量的最高點。
能不能避免直接將冰冷的“組織等效補償物”覆蓋患者皮膚表面,造成的體感冰冷及治療體位的移動?放射治療中心治療組醫務人員想到了一個簡易又方便的方法:“我們把‘組織等效補償物’放在有熱水袋熱敷的保温盒中,確保每次使用都能有熱度,給患者予‘温度’。”放射治療中心治療技師組副組長陸維説。
如今,腫瘤醫院兩個院區的13間放療機房,都有這麼一套看似簡易卻又十分暖心的“保温盒”。
這份“温暖”,也是靠醫院放射治療技師“跑”出來的。“冬日裏,熱水袋容易變涼,放在盒子中的‘組織等效補償物’漸漸會失去熱度。”許青統計了一下,一天臨牀工作,每間機房的當班放射治療技師至少要“跑”2次去給熱水袋接水,一天四個班,每間機房就是8趟。一天下來,13間機房的放射治療技師們總共要為這份温暖“跑”上100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