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相信很多網友在小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苦惱,每當家裏有親戚來做客時,都想躲在房間裏不願意出來。

這是因為父母總是喜歡以孩子展開話題,還總是強迫孩子與不熟悉的客人打招呼,聊天。

外出的時候,也總是教育孩子"逢人就打招呼,見人就笑"。然而,大人之間的客套場面一旦被安在孩子的身上,就成為了一種壓力。

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週週就是這樣一個從小被大人教育要懂禮貌的孩子,平時媽媽帶他外出,在小區裏碰到鄰居都要強迫他打招呼。

要是哪一次看到人沒叫,回到家媽媽就會批評教育一番,這也讓他感到十分委屈。

不過更讓他苦惱的是,媽媽似乎對別人家的孩子過分熱情,每次有別的小孩來家裏,總要讓自己無條件分享。

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有一回,週週因為考了好成績,得到了爸爸的獎勵,一台電動的玩具賽車。

這個賽車他嚮往了很久,因此到手以後也一直小心翼翼的呵護着。可是有一天,一個親戚帶着孩子到了家裏,對方的小孩子也看到了這輛玩具車, 於是就喊着要。

這是週週最心愛的玩具,當這個小孩要玩的時候,他第一個反應就是藏起來。

這時候小孩哇哇大哭,但沒想到媽媽卻一把搶過了玩具車交給親戚的孩子,並且哄着他説:哥哥不乖,我這給你拿回來了,別哭了。

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週週知道這是媽媽一貫的風格,於是一生氣就把自己關在了屋子裏。

後來親戚走了,週週發現玩具車也壞了,生氣的連晚飯也不吃。媽媽看到孩子真生氣了,就寬慰他:你看你剛才把玩具分享給弟弟,阿姨都誇你懂事呢。

可是週週並沒有因為媽媽的誇獎而高興,而是冷冷的回應:我不需要別人誇我,媽媽你每次都強迫我做不喜歡的事情,我感到很不開心。

聽完兒子的話,週週的媽媽很吃驚,沒想到自己一心想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卻讓孩子這麼不開心。

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很多時候,中國的父母都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自己認為是對的,就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最讓孩子難以接受的是,父母的這些舉動,還都打着愛的名號。

雖然這些強迫性的要求會讓孩子養成"習慣性的禮貌",但事實是孩子的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可家長卻沾沾自喜。

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1、要求孩子分享

很多父母總是認為,謙讓是傳統美德,應該讓孩子從小建立起這個習慣。

因此,在孩子小小年紀,父母們總是要求他們學會分享,甚至不顧孩子的感受,也不徵求他們的意見,沒經過同意就把孩子的東西捐贈或者送給別人。

這種舉動在孩子的眼裏是非常難以接受的,時間長了會令他們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也不願意去爭取。

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2、見到熟人必須打招呼

老一輩人非常講究禮貌,熟人見到不管有沒有共同話題,一定要彼此寒暄客套一番。

他們不僅僅自己這麼做,還要求小孩也是如此,不管熟悉與否,都得先讓孩子打個招呼。其實這麼做讓孩子十分反感,甚至因此抗拒社交,造成性格內向自卑。

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3、無條件謙讓

大的必須讓小的,中國父母對於這個觀點似乎達成了一致。所以在很多親戚聚會的公開場合,一旦出現孩子之間的紛爭,總是大的那個吃虧。

因為不管誰對誰錯,大人總是會第一時間維護小的孩子,這也讓大的那個感到十分委屈,心中感到不滿,甚至怨恨父母。

社交禮儀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但是父母們面對年幼的孩子時,還不必操之過急,只要適當的引導即可,千萬不要橫加干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6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這3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懂事卻有害無益,父母仍沾沾自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