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總是天天對孩子豎起大拇指説:你真棒!這樣經常將“你真棒”掛在嘴邊的父母,以為自已是在誇獎和鼓勵孩子,實際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太大的益處。
小雅是個五歲女孩的媽媽,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兒聽話、懂事、乖巧,她曾在一本育兒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是被誇獎出來的。於是她把這句話奉為教育孩子的首要信條,可能是由於女兒年齡還小,起初獲得的效果還不錯,孩子只要聽到小雅説一句“你真棒”,就會拍着小手很開心,也會表現得很好,小雅臉上也就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可是時間長了,小雅再誇孩子的時候,發現女兒表情有點淡漠,已經不再拍着小手雀躍了。還有一次,小雅讓孩子遞個杯子,女兒撅着小嘴跟小雅説:“媽媽,你誇我一句你真棒,我就拿給你,不然我就不拿”。這種討價還價的交流方式,讓小雅對這名奉為信條的話,產生了嚴重的困惑。
小丹也是個五歲男孩的媽媽,她也經常誇獎孩子,她也深信孩子是被誇獎出來的。但是她與小雅誇獎孩子的方式不同,她從不對孩子説“你真棒”。兒子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進了垃圾筐,小丹立馬對孩子説:你真是個愛護環境的孩子。兒子把手中的零食給了奶奶吃,小丹立馬對孩子説:你真是個樂於分享的孩子。兒子扶起了跌倒的小朋友,小丹立馬對孩子説:你真是個樂於助人的孩子。兒子生病咬着牙含着淚扎針的時候,小丹立馬對孩子説:你真是個勇敢的孩子。……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很多,小丹總是能夠根據孩子當時的具體行為,適時地對這件事情作出具體的表揚。於是小丹的兒子越來越懂事,待人禮貌,樂於助人,活潑又可愛,很是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通過小雅和小丹兩位寶媽的身上,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她們對孩子都是採取鼓勵教育。但是小雅的鼓勵只是簡單的一句“你真棒”,因為孩子比較小,她不能夠明白自己到底是做對了什麼事情,受到了媽媽的誇獎,更別説將正確的事情持之以恆,成為生活習慣。還有,小雅經常性的把“你真棒”掛在嘴邊,孩子已經聽膩煩了。這種沒有目標性的表揚,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説,壓根起不到任何效果。
而小丹是針對孩子具體的表現行為,而作出的具體表揚與肯定,孩子明白自已是因為哪些事情,哪些行為受到了媽媽的表揚。“標籤效應”會促使孩子將良好的言行舉止、良好的生活習慣繼續下去,成為一個更優秀的孩子。
所以,千萬別簡單地對孩子説——你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