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有3個原則,全部做好了,走近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養生有3個原則,全部做好了,走近健康長壽。
説到傳統的健康養生,必然無法繞過《黃帝內經》。這是一部理論性極強,內容豐富、全面的中醫理論鉅著。
但是,內經在針砭、外治方面、預防養生方面,卻佔有很大的篇章。雖然其中的內容文字,現代人想要完全理解、並融會貫通是很困難的。
但就養生來説,總結起來,內經的養生精神也就可以用“三原則”來概括。
作為中醫養生的理論基石,內經的養生原則如果全部能做到,相信,健康長壽自然就離我們更近了:
我們讀內經的時候,會經常看到“積聚”之類的文字。概括起來,內經形容的積聚,大概可以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
這些積滯,如果犯於經絡則經絡瘀阻,如果犯於血脈則血脈阻塞,犯於五髒則五臟受累,犯於筋骨則筋骨不利。
而引起積聚的原因,無非就是內因和外因、不內外因三個。
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而成積聚。
所謂不內外因,是指因情志抑鬱,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泄而滯留體內。相對來説,這反而是引起積聚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內經多次提到“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後着風。所以在調理養生時,去積和疏風基本是先後相承的。
這個原則,其實是中醫養生最為人們熟悉的一個。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最講究“萬事和為貴”。“和法”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
積聚、糟粕如果長期盤踞在人體內,會給各個臟腑的功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一定的損害。
就像家裏有了不速之客,必須先開門逐客,就是先以藥祛積。待到積聚沒有了,再去安撫家裏的內臟,飲食、藥食隨之。以食療調理腸胃,和其中外,修復藩牆,一切也就萬事大吉了。
所以,中醫歷來對脾胃和它們的功能是非常重視的。
內經認為,人的健康長壽與否,根本取決於脾胃的壯旺與否。其次,脾胃為人體營養敷布的總樞機關。這是“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最好概述;
意思是説,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華,分佈人體所需營養,而且還有統調臟腑陰陽,經絡血脈的關鍵作用,中醫所説的“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就是這個道理。
現實生活中,當一個人受到很大的打擊後一蹶不振,在別人口裏的形容就是“元氣大傷”。
在內經的養生理論裏,“元氣”是人安身立命、健康長壽的主宰。更是人體精、氣、神統攝的總彙。
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雖然它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卻是實際存在的,並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長壽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這就指出了內經的養生宗旨:養是有前提的,必須先清除糟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修復臟腑,這是關鍵。
於是,通過調整,使體內的陰陽得以平衡、元氣得以濡養、精氣得以充盈。“調”字當頭,養也就在其中了。
通過調養,使機體呈現一種高度和諧統一的狀態,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