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由於我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想必體內都會有一些濕氣,大多人會覺得,沒事,多吃點辣椒就好了,再説了,濕氣對身體又沒啥影響,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四川人用吃辣祛除濕氣,是因為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如果説濕氣對身體沒影響的,那你就要好好看看這篇文章。
人體濕氣是怎麼來的?
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氣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通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濕氣進行調節。
濕氣是萬惡之邪,萬病之源,在治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濕邪比較難調治,濕氣遇寒成為寒濕,濕氣遇熱成為濕熱。濕邪致病重濁粘滯,致病以後較難治,遷延不愈。
中醫認為濕邪重濁、粘膩,所以濕邪為病可以出現肢體困重、神思乏力,肢體倦怠,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情況。如果這種情況不及時治療,進一步侵犯到人體的肌肉,關節,經絡,也可以形成風濕痹症,甚至也可以進一步引起臟腑功能的失調。
另外由於濕邪比較重,容易壓制人體的陽氣,如果不及時調整,久而久之也可能導致陽氣的温煦功能不足,畏寒怕冷,疼痛,腹痛,腰膝痠痛等症狀。此外,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所以濕氣重的人也可能會影響到人體的呼吸系統,出現咳嗽、咳痰的症狀。對於婦女來講,由於濕邪重濁、易趨於下,所以也可能會影響到婦女的泌尿生殖系統,比如像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或者是白帶量多的情況。
通過穴位按摩與艾灸來排濕既是中醫祛濕的有效方法,也十分簡單易學,在家就能自己動手祛濕。
身體五大祛濕穴位從頭到腳依次為: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1、百會穴
穴位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燻此穴位。
功效: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2、大椎穴
穴位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痠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3、神闕穴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燻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意温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
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4、湧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痠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温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5、陰陵泉穴
穴位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建議採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該穴位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燻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