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之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甚至可以説奠定了一生的基調。
每個人的品格和個性都不是孤立形成,一定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爸爸媽媽作為孩子幼年時期最重要的人,對孩子的影響自然毋庸置疑。
但並不是生了孩子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兒上,很多家長需要學習。
13歲男孩兒,被家長扣上“不聽話”的帽子,全是娃的錯?
鄰居家有個13歲的男孩兒,疫情原因孩子大半年都在家,三天兩頭就能聽到他和媽媽吵架,甚至很多個晚上大家都被吵得睡不着。
許是這位媽媽也因自己家的動靜太大,而感到不好意思,逢人便吐槽自己家的孩子有多不聽話,聽的次數多了,別人都能對她兒子的“罪狀”如數家珍了。
那麼大個小夥子了,在家啥活都不幹,讓拿個碗筷就滿臉不樂意;除了上網課在書桌前坐一會,其餘時間就打遊戲,家長説幾句還會振振有詞的反駁;也不注意個人衞生,起牀不刷牙洗臉、睡覺不脱衣服。
總之,在他媽眼裏,兒子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自己教育不了,並且還有那麼一些“攤上這麼個兒子,我太倒黴了”的意味。
孩子不聽話,純粹就是孩子的錯嗎?不見得,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每個“不聽話”的孩子,都是家長教育不當的產物。
孩子不聽話才開始管教?李玫瑾:教育孩子要把握18歲前的4個台階
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在宣傳一個理念:孩子18歲前有三個台階,分別是6歲、12歲和18歲,其中6歲前可以分為——0到3歲和3到6歲,所以也可以説是四個台階,家長把握好了,養一個優秀聽話的孩子不是一件難事兒。
第一個台階:3歲之前——情感撫養
3歲以前是孩子脾氣秉性形成的關鍵期,老人説“三歲看大”也是這麼個道理,只有小時候體驗過什麼是健康的情感關係,孩子長大了和別人相處才能陽光開朗。
而父母在孩子這個年齡段,需要做的就是情感撫養,雖然他們看起來還是很懵懂的樣子,但心理記憶卻已經存在了,父母的責罵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同時這個時期,孩子也正在建立安全感,父母的陪伴也同樣重要。
李玫瑾教授強調:3歲之前的教育,比3到18歲的教育都重要得多,父母情感餵養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後面很多事情的發展趨勢。
第二個台階:6歲之前——性格培養
性格決定命運,絕不是説着玩的,越是深入瞭解兒童心理學,你就會越認可這句話。但很多家長卻並沒有意識到,反而是在“精英教育”的焦慮下,錯誤地將孩子的命運和分數、智力掛鈎。
社會中不乏那種學歷不高、沒有家庭背景,但卻很成功的人,究其原因就是性格在起作用,性格好的人可以很好地和他人合作,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抓住時機,明白社會的需要,但家長卻總是錯過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
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讓孩子有底線意識,讓孩子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堅決不能觸碰的,這種教育不是説説就可以,家長得以身作則給孩子示範。
第三個台階:12歲之前——能力培養
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已經進入小學階段了,家長這時候就要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習慣了,瞭解孩子學習過程中有什麼困難,比較擅長那個科目,儘量幫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建立一種自信,對學習形成興趣。
有了自信和興趣,小學階段孩子基本就可以坐在書桌前,安安穩穩地完成作業了,學習成績家長自然就不用愁了。
第四個台階:18歲之前——尊重教育
12歲之後,孩子就開始進入青春期了,但很多家長很容易在這裏犯一個錯誤,孩子逐漸形成自己的意識和想法,他們還總是給孩子“下命令”,自然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和孩子這時就總是產生矛盾。
家長這時對孩子就要實施尊重教育了,你可以給他提供選項任他選擇,讓他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覺得自己是有自主權的。
教育孩子有捷徑?抓住這3個時間點,沒時間的家長也能教出優秀娃
很多寶媽都會抱怨:我和孩他爸都得為孩子的美好未來奮鬥啊,知道孩子小時候的教育重要,但哪有時間啊?
“沒有時間陪孩子,還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成了很多家長的矛盾點,那真的沒辦法了嗎?
當然不是,研究發現:一天中有3個時間點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一、早上孩子起牀時,家長的叫醒制度可以改進一下
很多家長叫孩子起牀都是火急火燎的,甚至直接怒吼加掀被子,一大早的就孩子不高興家長一肚子火,其實家長可以設立一個獎罰制度,順利完成洗漱有一個小獎勵。
送孩子進校門前,父母要和娃進行一個有愛的互動,一句鼓勵的話或是一個抱抱,都能給孩子一天的好心情。
二、孩子放學回家時,孩子聊聊今天的校園生活
家長經歷了一天的工作,一定很疲憊,但孩子也學習了一天,雙方都需要放鬆,不妨和孩子聊聊天,有時孩子的童言童語,甚至會讓清掃家長一天的煩惱,也對親子關係有利。
三、孩子晚上睡覺時,記憶黃金期家長可適當利用
家長切不可在睡覺前,批評孩子或是長篇大論地教育孩子,讓孩子保持放鬆的心情到入睡是最好的,可以給孩子講故事、讀詩歌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優秀的孩子,必定是父母苦心培養多年的結果,孩子不聽話的家長,也不要急於求成,一點一點的糾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