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抱怨“我不會”,畏難怕事,真的只是孩子的問題嗎?
新學期剛開始,家長羣的媽媽們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吐槽。
這個媽媽説,自家孩子做作業碰到難題就“繞路”,只願意寫簡單的題目,遇到太難搞的,還要生氣,急眼了作業本都能撕。就幾道題而已就如此畏難,以後可怎麼辦啊!
其他媽媽也表示認同,自己家的孩子也經常這樣:興致上來了要拼圖,還沒拼到一半就嫌麻煩放棄了;
攀比心理作怪,別人騎自行車自己也要學,買回來騎了沒幾次車子就丟在一邊;
假期剛開始還按老師的話準備學習計劃,沒兩天就沒了……
這些情況還不是偶然出現,導致家長們既暴躁又納悶:要啥給啥,天天捧在手心裏鼓勵,怎麼這孩子就這麼畏難呢?
其實這是寶寶們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跟孩子的性格沒什麼關係,多半是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出了問題。
“自我效能感”是什麼——確信自己擁有能夠達成目標的能力。
“橙王”褚時健,早期從政,三十歲因特殊原因下鄉改造,時來運轉下海從商,開創了一段“煙王”傳奇,卻在退休前期馬失前蹄鋃鐺入獄,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的一生就此結束時,七十歲的褚時健白手起家,再創了“橙王”的傳奇,如今80歲高齡的他已經成為億萬富翁。
褚時健就是自我效能感十分強烈的人,他對於自己從事的每一份工作都充滿了信心,並不是盲目自大,而是確認過自己有達成目標的能力。
所以説比起空洞的鼓勵,激發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他們確信自己有做好事情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給孩子提供榜樣作用
為什麼大家都愛看勵志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帶給我們良好的體驗感,讓我們自己代入主角,覺得自己也能完成N多困難的考驗,達成既定目標,這就是榜樣帶來的力量。
在孩子們心中,最開始的榜樣莫過於爸爸媽媽,因此爸爸媽媽們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們講述一些自己在低谷中戰勝困難的故事,以此來鼓舞自己的孩子,告訴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跌倒了也是可以爬起來的,爸爸媽媽就是最好的例子。
更多的鼓勵孩子
鼓勵包括很多,物質鼓勵精神鼓勵,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敷衍的、空泛的口頭表揚,而是父母打心底裏的認可。
就算沒有其他條件,擁抱也是可以的,你的信任和認可,將會化為孩子前進的勇氣,獲得父母的鼓勵,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通過真實體驗樹立孩子的信心
還是那句話,口頭表揚不切實際,雞湯灌多了誰都會煩,不如試試真實體驗:不要樹立過大過遠的目標,把孩子的目光轉移到他們目前能達成的小任務上。
總有家長覺得“你以後上清華還是北大”是玩笑話,其實孩子是會認真的,往往在他們懂事之後會發現,這個目標太遠了,自己根本不可能達到,沮喪由此而生。
如果換成小目標呢?“這次考試比上次進步十分”,“明天被老師表揚”,一點一點的小事累計起來,孩子在不斷的成功之後,建立起信心,最終克服掉畏難心理,有足夠的自信去完成最後的目標,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放棄拼圖、放棄騎車其實都是小事,但是從小事中幫助孩子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是父母的大事。
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可以成為褚時健、成為大人物,但是父母仍然可以通過這些方法讓孩子意識到:
他們自己的潛力要遠遠超過他們的想象空間,只要相信自己,成功絕對不是什麼難事。#暢談家庭教育##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