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話説養生與健康百家號目前所發佈的文章均是有一定規律的,從經絡的總輪開始,在到十二正經,在分享十二正經的時候會穿插當前經絡裏面的相關穴位或者保健常識,大家關注後可以從頭多看幾遍,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學習和理解,今天我們來分享足太陰脾經。
《內經》曰:『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我們先看脾經的運行:脈起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解釋: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着大趾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內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內側,沿脛骨後緣上行,至內踝上8寸處(漏谷穴)交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內側前緣至衝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橫膈上行,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繫舌根,散於舌下。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趾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漏谷地機陰陵穴,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胸鄉周榮大包隨(左右四十二穴)
足太陰脾經所屬穴計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二十一穴。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着重要的作用。“陰主裏,陽主表”。 脾經屬於陰經,與臟腑聯繫是最密切的。當脾經中氣血流通出現異常時,人的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病症如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病機分析:脾經之脈連幹舌本,病則舌本強痛;脾病及胃,胃氣上道則嘔;氣機阻滯,則胃脘痛;健運失職,升降失司洲腹脹善噫;濕困脾土則身重乏力,活動不利;脾脈起於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內廉,經氣不利,則股膝內腫脹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動欠佳;脾與胃相表裏,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測食不下,煩心;脾虛水濕內停,傳化失司,則大便溏薄或泄瀉;水濕氾濫則水腫;脾虛水濕影響肝膽,肝失疏泄,膽汁橫溢,則黃疸。
如果氣血不通,身體的路址內側腳內緣小腿和膝羞或大腿內側、腹股溝等經絡路線上就會發冷、酸、脹麻疼痛等。由於脾和血液相關,所以脾虛易引起痛經,或者常有從小腹一>腹股溝大腿內側的放射性痛,如果平時注意按摩脾經上的穴位,如三陰交、陰陵泉就能預防痛經。從上面經絡循行路線能看出,足太陰脾經與舌、咽部關係較為密切,所以治療舌根發強、吃飯後即吐,以及不自主地流口水這些疾病都應從脾經着手。
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祝福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