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前兩天,有個來訪者來諮詢婚姻問題。她覺得自己在婚姻中簡直就是一個“透明人”。
丈夫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告訴他,包括每個月工資多少,晚上幾點回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不會和她商量。不僅如此,很多時候,她還會刻意討好老公,感覺自己好像低他一等。偶爾一個人的時候,她也會很生氣,就想和丈夫説一説,但是話到嘴邊就嚥了回去。
因為每當這個時候,她就會想起來小時候和父母提要求,父母嫌棄的樣子。但是,總是這樣,她覺得自己在婚姻中越來越沒有存在感。她甚至因此非常排斥生孩子,她擔心孩子以後也會像她一樣,一輩子就是為了別人活着。
後來,我們聊了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情況。她在家裏排行老二,姐姐在家説話最有用,弟弟在家最受寵。所以,在原生家庭裏,她也一直是被忽略的。只有在有“價值“的時候,才會被家裏人關注。
其實,和很多家庭一樣,家裏的第二個孩子往往都是最不受寵的,因為在他上面有哥哥姐姐,在他下面有弟弟妹妹,他們夾在中間就很容易被忽略。
小S也曾在她的節目裏談起過她的二女兒,她就是三個孩子裏最懂事的那一個,她會謙讓姐姐,還會照顧妹妹,甚至還會照顧媽媽。
從小S發的微博裏也能看出這一點。
“我心愛的二女兒,她總是夾在中間,急着想表達自己對我的愛,也渴望得到家人的愛!媽媽其實都懂,我如果做不好真的很抱歉,但你的貼心真的是讓媽媽好感動,感謝老天爺把一個害羞的天使賜給我,我要更愛你更愛你!”
“我二女兒生日竟然送了我一朵康乃馨,因為她説沒有我就沒有她!我是何德何能生了一個那麼孝順的孩子!感謝老天爺啊!”
能有這樣一個孩子,真是無數媽媽的夢想,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她的這種懂事卻讓人覺得很心疼。
小S在分享與二女兒相處細節的時候就提到過,小S在睡覺的時候習慣在牀頭放保温瓶,裏面的水温還要偏熱一些。然後,她就對二女兒説,“幫媽媽倒温偏熱,記得要夠熱”。而二女兒拿過來的水,温度真的剛剛好。
一開始,小S覺得二女兒很貼心,但是慢慢地,她發現二女兒是在討好她,以此來“求關注”。不得不説,這樣“懂事兒”的孩子真是讓人心疼。
老人們總喜歡説,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一開始我不是很理解,後來隨着與越來越多的人相處,發現很多時候真的是這樣。如果你不表達你的想法,就不會被別人看到,無論是在家庭、職場還是社會。
但是,對於人生閲歷還不是很豐富的孩子來説,他們不懂得要去“哭鬧”,他們反而會走到另一個方向,就是變得非常懂事和乖巧。但是,這卻不代表他們真的懂事,只不過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愛與關注而已。
可是,孩子一旦選擇了用這樣的方式來與父母相處,慢慢地他就有可能會演變成討好型人格。
一般來説,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不會自我肯定,總是想着如何迎合別人,只能從外界的評價來了解自己,按照別人的標準去過自己的生活。有時候甚至為了討好別人而改變自己。
日本有一部短片《態度娃娃》,在短片裏,艾麗的媽媽總是告訴她,要做一個受歡迎的女孩子,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你不能生氣,要對所有人笑。
時間久了,艾麗就慢慢地成為了一個只會笑的娃娃。從此,真的大家都很喜歡她,但是艾麗卻過得不快樂。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會過得十分辛苦,他們為了別人而活,卻無法遵從自己的內心,而且,就像蔣方舟曾經在奇葩大會説的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如果你放棄自己的個性和價值,去打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就意味着:你吸引來的,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
既然如此,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注意對孩子的培養,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只會為了別人而活的“傀儡”。
那麼,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第一點,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隻看到別人的好
討好型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總覺得別人説的是好的,別人做的就是對的。他們會將注意力都集中在別人身上,從而忘記了自己。
但是,孩子都已經習慣了,為了讓孩子能夠逐漸看到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要引導孩子看見自己身上的優勢。
比如,孩子考試考得不是很好,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孩子沒有可取之處。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可能英語考得很好,又或者語文考得很好。
父母不要一味地強調孩子哪個科目考得不好,而是要讓孩子發現自己優秀的部分,要發揚優勢,而絕不僅僅是彌補劣勢。
不過,有一種可能就是即便如此,孩子也並不相信自己就是優秀的。父母這個時候,就可以試着示弱。遇到一些孩子擅長的問題,就裝作自己不會,然後讓孩子給自己講一講。
在家庭中,父母要讓孩子感受自己的價值,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地應對來自於外界的聲音,孩子也才有可能在與他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敢於説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點, 給予孩子全方位的支持,不僅僅是物質,更重要的是情感支持
就像是小s覺得自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實很多時候,即便家裏只有一個孩子,我們也很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忽視孩子。
就像是有些父母一邊玩手機一邊陪孩子,往往孩子喊了爸爸媽媽很多聲,父母才會有反應,甚至有些時候,會直接對孩子説:“你別吵了,沒看我忙着呢嗎?”
父母覺得自己是在為了孩子工作賺錢,這本身就是在表達對孩子的愛,但是,父母卻很少去思考,自己以為好的對孩子來説,是不是也一定是好的,就不一定了。
尤其是父母因為自己的事情,忽略孩子的感受,這對孩子一定是一種傷害。
作為父母,想要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最重要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孩子支持。這種支持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對情感上的支持。
比如,孩子被別人欺負了,父母要站在孩子身後,與孩子一起面對;孩子成績不好了,父母不是批評而是陪着孩子一起找問題;孩子有事情想不通了,父母不是強迫孩子聽話,而是與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讓孩子做選擇。
這些才是父母應該做的,而父母做的這些,才是孩子的一種底氣。這樣他就不會只是想要“看臉色”過日子,他會明白,自己的感受很重要,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自己很重要。
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感受,他就會產生價值感,對家庭產生歸屬感,這些感受都會給予孩子無限的支持,讓孩子可以勇敢做自己。
第三點,對待孩子,有時候要“寵”一些
不是説不要慣着孩子,對孩子成長不好嗎?的確是這樣,都説慣子如殺子,父母太過於寵溺孩子,的確是不利於孩子成長。
平時我也會給孩子立下很多規矩,比如每次看動畫片不能超過15分鐘,回到家要馬上洗手,玩完的玩具,自己要馬上收拾起來等等。在立下規矩之後,也會監督孩子一定要執行。
但是,凡事都會有例外,規矩也是如此。比如,前兩天,孩子玩完玩具,就想上牀睡覺。爸爸就讓他收拾好之後再去睡覺。孩子就來抱着我撒嬌,“媽媽,我不想收拾了,我就想睡覺” 。
一邊是説好的規矩,一邊是孩子撒嬌的樣子。我就對孩子説:“那這樣吧,媽媽陪你一起收拾,咱倆一起幹,這樣很快就收拾好了” 。爸爸在一旁直嘆氣,還説了一句,“慈母多敗兒”。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知道怎麼做是對的,畢竟規矩隨意破壞,孩子以後可能就不會再遵守了。但是,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也是一個媽媽,看到孩子對我撒嬌,至少證明孩子是相信我的,他知道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可以向媽媽求助。
所以,我們也要偶爾給孩子一些寵愛,甚至是打破一次規則,這樣會拉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在外面遇到問題的時候,敢於面對。
有時候,看到孩子害羞膽小,唯唯諾諾,父母都會埋怨孩子一點兒都不勇敢,但是,父母沒有想過,想要讓孩子有勇氣,勇氣應該從哪兒來,這份勇氣是父母不斷的支持與鼓勵傳遞給孩子的。
孩子的問題不僅僅是孩子的,更是父母的。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台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