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三寶:茯苓、豬苓、澤瀉
茯苓
《素問》雲,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非直下行也。”我們來看,“氣味淡而滲”就推出其性上行,是不是有些彆扭呢?我們一般找不出淡滲和上行有什麼必然聯繫。又引用《素問》“遊溢精氣,上輸於肺”一段,也只能説明是胃氣上行,而不是茯苓本身上行,因為所有的藥物都要被胃氣運載着上行的。我們認為茯苓能上能下是對的,但不一定有先後之分。
有些植物四季常青而不凋零,這或是因為它稟受的陽氣充足,如松樹;或稟受的陰氣足,如天冬,麥冬。因為松樹陽氣足,可以抵禦冬寒,所以不會凋零;那麼天冬,麥冬怎麼來解釋呢?我們説冬季陰氣盛,但天、麥冬稟受的陰氣更盛,這麼相對的一比較,冬季反而成了陽了,也就是對於天、麥冬來説四季如春,春夏秋冬四季相對於天、麥冬來説都是偏陽的,所以它們四季都不凋零。這也許是它們叫“冬”的含義。
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冬季”。松樹陽氣旺盛,茯苓又生長在砍伐後的松樹根上,這能給我們提供什麼信息呢?沒有砍伐的松樹其陽氣上行,砍伐以後就斷了這個去路,陽氣只能留在根部。試想松樹的陽氣本來就很旺盛,現在又都鬱阻在了根部,那麼局部的陽氣更盛了。這一團陽氣在這裏肯定是不穩定的,我們説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團過剩的陽氣要吸收周圍的陰氣來維持平衡。
藥農尋找茯苓有個經驗,即下過雨後,有茯苓的樹樁周圍乾燥的快,或有不長草的地方,這就説明這團陽氣在大量的吸收陰津。所以説茯苓長成後就是一個以陽吸陰的複合體。那麼茯苓進入體內以後呢,它已經沒有松根提供給它的陽氣來源了,這種陰陽相吸的狀態恐怕就不能維持,就要分裂。
象
盤古開天地一樣,陰陽要分判。我們知道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這樣清陽上行而補心脾,生津液,開
腠理
;濁陰下降而利水濕。因此説茯苓的作用是分理陰陽,它的升降是同時的,而不是先升後降。
如果用化學反應來比喻的話,茯苓的生成是一個化合反應—陰陽相吸;茯苓在體內是一個分解反應—陰陽分離。當然這兩個反應不是截然分開的,它是維持一種平衡,化學中好像是叫可逆反應,隨着外部條件的不同,平衡點可以向左或向右移動。在茯苓生長時陰陽也不是不分解,不過是陰陽化合的趨勢大於分解的趨勢;在體內時正好相反。
王好古認為茯苓“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為什麼有這種雙向調節作用呢?因為茯苓在體內雖然以“分陰陽”為主,也並不是不合,而是可逆反應,如果小便本來很多了,説明機體的陰陽已經有分地過度的趨勢,分合是相對的,茯苓相對於機體來説是“合”了;相反,小便不利是氣鬱水中,陰陽不能分離,機體陰陽表現為過度的合,茯苓相對機體來説就是“分”了。可見,茯苓在體內到底是表現為“分”還是“合”,要視機體的狀態而定。而不能死板的規定成先升後降,我看了好多文獻都提到茯苓先升後降,但一直也不能理解“先後”到底是怎麼來的。傷寒發汗後,心氣虛,腎水上逆可能會發作奔豚,這時茯苓是一味很重要的藥物,不僅是利用它淡滲利水的作用,還要用它上升的陽氣以補心。
《本經》記載了它能主“驚邪,恐悸”,“久服安魂,養神”。僅僅是淡滲顯然是不能養神的,僅僅從昇陽補心的角度來解釋也不太合適,我們還是要從陰陽分合的角度來理解,“驚邪,恐悸”除了心陽氣不足以外,還有心氣渙散的因素在裏面,是“分”的太過,和小便過多是一個道理,用茯苓陰陽相吸的作用,可以收攝心神。它不僅在心臟合陰陽,治療男子夢遺,女子白帶是在脾腎合陰陽。茯苓還是化痰的要藥,痰和飲不一樣,飲質地稀薄,可以用淡滲之性把它滲掉,象在一汪水上面灑一些乾土;痰質地粘稠,僅用淡滲的方法只能使它更加粘稠,對痰的祛除不利。所以茯苓化痰還是用的它分理陰陽的作用。因為痰的形成也是因為升降之令不行,導致的陰陽相混,用茯苓後清陽上升,濁陰下降,痰才算真正的被“化”掉了。關於治痰我們多説兩句,中醫與西醫治痰的思路不一樣,西醫眼中的痰只有排出來才行,其治療就是用些沐舒坦之類的稀釋痰液,用藥以後病人反映吐痰爽快算是有效;中醫雖然也主張往外排出,比如用些鮮竹瀝之類的藥物,但又不侷限於排痰,除了往體外排,還可以在體內化掉。“化”是把有形的東西變成無形的氣。用完二陳湯後病人也不一定吐出多少痰,但可能反映痰少了,因為痰化為無形了。就單説排痰,似乎中醫西醫都一樣了,其實也不一樣,西醫的痰只能往上走,往下墜就麻煩了。而中醫眼中的肺是一個鐘罩,沒有底,不僅是肺沒有底,連橫膈肌都沒有,所以中醫的痰往往能從大腸排出,確實不可思議。
豬苓
與茯苓最接近的藥物當然就是豬苓了,都是樹根下的菌類。所以對豬苓的藥性解釋也應該和茯苓對照參考,而不用另起一套理論。對於茯苓和豬苓的區別,鄒澍是從松樹與楓樹的不同來考察的。《本經疏證》:“夫松之概,挺拔勁正;楓之概,柔弱易搖。松之理粗疏;楓之理堅細。松之針至冬益蒼翠不調;楓之葉至冬遂鮮赤而即落。是其一柔一剛,顯然殊致。茯苓屬陽,治停蓄之水不從陽化者;豬苓屬陰,治鼓盪之水不從陰化者。
”鄒澍後面還舉了實例,仲景以豬苓名方的治證,大多具有熱象,都有渴;茯苓組方治的證,不渴的居多(五苓散除外,因五苓散中二苓俱用)。因為松樹陽氣足,導致茯苓一是藴含的陽氣多,二是生長的體積大;楓樹陽氣不如松樹旺盛,所以豬苓藴含的陽氣也就不如茯苓充足,陽氣不足吸引陰氣的力量就不強,導致豬苓的塊頭也不如茯苓。茯苓要在松樹砍伐後才生長,豬苓為什麼能在不砍伐的楓樹下生長呢,因為松樹冬天不落葉,楓樹會落葉。松樹陽氣足,不砍伐時陽氣一直往上升,砍伐後上無出路才歸到樹根;楓樹就不同了,到了冬天隨着楓葉的落下,陽氣也歸根了,所以不砍伐也能生出苓。
因茯苓屬陽,豬苓屬陰,黃元御認為豬苓“滲利泄水,較之茯苓更捷。”既然滲泄能力強,昇陽作用相對茯苓來説就顯得不足,《雷公炮炙論》提出:“以升麻葉對蒸一日”或許就是為了彌補它的升清能力不足。楊時泰論述豬苓最有深度:“夫陰陽不得相離,離則病,此味分隔陰陽,能使陽離於陰……《本經》首主
痎
瘧,惟肯堂治瘧用豬苓,以分隔陰陽,使陽不下陷於陰,與潔古升而微降之説相合。”
總之,茯苓、豬苓都是以陽吸陰的複合體,它們能使體內的陰陽或合或分。調節着體內陰陽分合的可逆反應。當體內陰陽糾結,升降不行的時候,可以形成痰濕,用它們分理陰陽能將痰濕化掉,當體內陰陽過散而不合時,可以出現神志不守,遺精、帶下等疾患,用茯苓可以使陰陽相吸,達到補益心腎的目的。茯苓與豬苓的不同是茯苓偏陽,豬苓偏陰,豬苓的降性強於茯苓。
澤 瀉
在《醫學啓源》中認為澤瀉:“其用有四:入腎經,一也;去
舊水
,養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腫瘡,四也。”我們認為重點在於“去舊水,生新水”澤瀉能夠利水去濕是醫家所公認,沒有什麼值得分析的。但它同時又能夠“起陰氣”,“止消渴”就反映出它的作用並不單一。許多醫家因此把水分為兩類,如劉潛江分為真水和凡水;鄒澍分為生水和熟水;都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我們對水的認識。我覺得如果提綱挈領的話,還是《醫學啓源》的“去舊水,生新水”比較簡潔。
機體內的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聽話”的,供生理活動需要,這類可以叫做新水,其實就是人體正常的津液;另一類是桀驁不馴的,在體內或上或下,能引起機體眩、悸、渴、嘔、利等症狀,這類水可以叫做舊水,其實就是水飲。這兩類水並不能協調存在,總是一勝一負。澤瀉的作用無非是打擊叛逆的,扶持順從的。舊水一般都是機體用過的水,比較污濁了。澤瀉排除舊水相當於把機體中的污垢沖刷乾淨,《本經》中説它能主風寒濕痹,治療風寒濕痹的一般都是風藥,澤瀉為什麼也行呢?風藥治痹相當於乾洗,用澤瀉是水洗。
鄒澍説:“至風寒濕痹之得解,水得之而消,又莫非渣質之流行。”《別錄》記載能“逐膀胱”,後世醫家認為它能去濕熱,恐怕也是沖刷污垢的意思。澤瀉,茯苓,豬苓都能利水,但澤瀉還有降脂的作用,其他兩味沒有。血脂過高在我們中醫看起來也是污濁不清的東西混在了血液裏,沉積在血管上,澤瀉能清刷污垢,所以能夠降脂。其它兩味雖然也利水,但是缺乏去污能力,就
象
只用清水,不打肥皂一樣。澤瀉連風寒濕痹的沉積都能沖刷,何況是血脂呢。有些反中醫的人士如方舟子認為六味地黃丸中含有澤瀉不安全,他説飼餵含澤瀉提取物的飼料3個月,使大鼠的肝臟出現混濁腫脹和玻璃樣變性,腎臟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出現腫脹、空泡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