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育女是人生大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寶寶,人見人愛。可我最近在翻看一些文章的時候,發現關於“如何養育聰明寶寶”這方面有兩個誤區,可能會影響到你,我想説給你聽。
誤區1:吃好、營養好首先,吃好不代表營養一定能跟得上寶貝的身體發展;其次,要培養聰明寶寶不僅僅是吃得好,還要營養充足,配比均衡!大腦是我們思考和心理活動的基礎,營養物質是保證大腦發育、思維發展的基礎物質條件。
營養方面,並非我的專業,就不多説了。但我希望你明白:聰明,不僅僅是吃得好就可以。那麼,還有必要吃營養品,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嗎?當然有必要!剛才提到,這是一個物質基礎,有了基礎才好發展。
誤區2:神經元數量目前,我看到一些文章在強調神經元的數量與聰明程度的關係。我想説的是:神經元數量,並不是聰明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我先給你看神經元長什麼樣!
這就是神經元細胞。它存在的數量多少,只是意味着具備處理更多信息能力的基礎。而不是一定能處理更多信息,數量多,只是個基礎。如果説,“神經元數量多就更聰明”,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2歲的孩子,應該是最聰明的。因為在這個時期,神經元數量達到一生中的巔峯。
那麼,怎樣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呢?看完下面這張圖,你會更明白一些。
目前對於腦神經的研究熱點是神經環路,是需要依靠神經元的大量鏈接。人類的每一個技能(動作、語言等)都需要大量的神經元細胞組成神經環路。
2歲時,人類腦中神經元數量達到巔峯,但是到了成年後反而會變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隨着年齡的增長,一些“沒用”的神經環路,就被修剪掉了。例如:尿褲子這件事兒……恐怕也沒有人願意將這項技能保留到成人階段。
所以,籠統地説:孩子聰明與否,一方面要補充大腦營養,另一方面要通過遊戲、交談、肢體接觸等多種互動形式增加神經元之間的鏈接,組成更多的神經環路。
重點來啦~!在吃好、喝好方面家長都有能力照顧好自家的寶貝,畢竟現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如何玩得好,做一個好媽媽,恐怕就不一定都懂得如何去做了。在孩子6歲之前,我個人認為:有3個時間節點是需要家長格外注意的。
0-1歲大動作發展三翻六坐七爬,指的就是寶貝大動作發展的規律。大動作的發展,依賴於肌肉羣的發育。例如:寶貝要翻身,首先應該能夠抬頭;寶貝要坐起來,腰腹力量要足夠;寶貝要爬行,雙臂力量要能支撐起上身。大動作的發展,也是為了以後精細動作的發展打基礎。因為寶貝的身體發展,遵循由中心到四肢的發展規律。
1.5-3歲精細動作發展精細動作能力指個體主要憑藉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羣的運動,在感知覺、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動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它不僅是個體早期發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個體其他方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2歲階段2歲左右的寶寶,他們的神經元數量達到了高峯,這個階段,需要給到孩子適度的外部刺激,以滿足孩子各個方面的需求。例如:對於不同事物的認知、感官刺激(視聽嗅味觸五感)。一方面是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刺激增加寶貝神經元之間的鏈接。
小結:總結起來兩個方面,一是粗大、精細動作的發展;二是給予適度的刺激。
問題又來了:動作發展和孩子聰明與否有關係?
一般説起“聰明”二字,主要是和思維有關係,是指一個人的理解力、邏輯性。
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論述過思維與動作的關係:思維起源於動作,從孩子出生掌握的反射性動作(抓握、吸吮無意識的反應),再到後來的智慧動作,慢慢孩子會將這些動作內化為自己的思維。
直白地説:孩子從最開始的不動腦子做出反應,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一些動作,並能有意識、有目的的動作,最後內化成孩子的思維。
舉個例子:孩子剛出生,只要用手指在他的小臉上蹭,他就會張嘴尋找,這是反射性動作;等到大一些,孩子會主動去夠、抓一些東西,這是有意識、有目的性的動作。
所以,幫助孩子發展粗大、精細動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建議關於粗大動作發展,有固定的規律,家長需要注意避免孩子跳過爬行階段直接站立行走的現象。精細動作的發展和適度的刺激,是我想説的重點。
1、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從出生起,就開始發展了。可以每天做15分鐘的撫觸,遵循從中心到四肢的原則。其次,可以購買適合孩子月齡的、可抓握的、顏色豐富且有聲音刺激的小玩具。通過玩具,可以帶給孩子視覺、聽覺、觸覺的刺激,這些刺激可以促進孩子更有意識地探索,有益於動作發展。
Tips:總而言之,給到孩子適齡的玩具,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孩子的探索欲,從而促進手部小肌肉羣的發展,增強精細動作發展。除玩具外,家中一切可以讓孩子產生感官感受(視聽嗅味觸)的東西,都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刺激。畢竟,周圍的一切對於這個小傢伙來説,一切都是陌生的。
2、在孩子探索過程中,媽媽要能夠給到足夠的涵容與支持。例如:孩子拿着玩具扔出去,媽媽幫忙撿回來,然後又被扔了出去。媽媽要能夠保持良好的態度與配合度,這對於媽媽來説並不容易。
因為孩子在進行“扔掉—撿回”的遊戲中,體驗着空間、距離、主觀與客觀的差異。此時,如果粗暴禁止孩子的扔東西行為,不僅是在阻斷孩子的探索和發展,也是讓孩子失去了變聰明的機會。
Tips:媽媽要能給孩子創造出“促進性環境”,要能允許孩子的探索行為,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3、要重視孩子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孩子在成長的某一階段,對於某種刺激更敏感,此時的學習要比更早更晚效果更好。例如:孩子喜歡扔東西、鑽箱子,是處於空間敏感期的表現;孩子喜歡觀察細微事物,頭髮、螞蟻,是處於細小事物敏感期。
總之,要對孩子提供更多的認知方面的刺激,創造更多的促進孩子認知的刺激,保證外部刺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如:對於各種事物的認知、豐富的認知資源。(水果、蔬菜、日常物品、動物等等)
推薦你看看這套《幼兒配對認知拼圖卡》,全套128片拼圖,專為幼兒設計。其中包含大量、豐富的刺激資源。包含四大類:蔬菜水果、動物、生活用品、交通工具。
這套拼圖卡不僅有大量、豐富的認知資源,還有多樣的色彩設計。不僅能滿足認知方面的需求,還能利用色彩刺激寶寶的視覺神經發育。更重要的是:簡單的拼圖,讓寶寶自己動手操作,促進精細動作發展、空間感、手眼腦協調。
這套拼圖卡,一共有兩面,玩法也可以更豐富:
第一,打散拼圖,正面朝上,讓孩子按圖案配對,拼搭。
第二,打散拼圖,反面朝上,讓孩子一邊念,一邊對照圖形來尋找另一半。
圓角設計、環保材料製作、印刷,每一張卡片比一元硬幣還要厚實,不怕寶寶啃咬、撕扯,更不用擔心劃傷小手。
温暖的色彩,豐富的認知資源,動手拼圖的練習……對於寶寶來説是一套極好的促進智力發育的材料。這套《幼兒配對認知拼圖卡》,全套四大盒,共128片圖卡,原價99.2,現在迎雙節,只要69.9,鏈接在下方,我建議你應該為寶寶入手一套,每一片圖卡摺合5毛錢,還能再便宜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