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陝西日報
醫護人員正在進行骨髓瘤知識科普及義診活動。 本報記者 張家禎攝
説到血液惡性腫瘤,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其實骨髓瘤的發病率也非常高。每年的3月是國際多發性骨髓瘤關愛月。國際多發性骨髓瘤關愛月的設立,旨在倡議公眾、患者和醫護人員行動起來,提升全社會對骨髓瘤的認識。3月19日,記者採訪了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血液內科主任高廣勳。他表示,骨髓瘤並不可怕,患者應關注疾病療效評估,早診早治,增強抗病信心。
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統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高發於老年人羣,男性患病率、發病率高於女性。
“多發性骨髓瘤有4大典型症狀,英文我們叫‘CRAB’——C代表高鈣血癥,R代表腎功能不全,A代表貧血,B代表骨骼破壞。”高廣勳介紹,“骨髓瘤容易與一些老年常見病混淆,非常容易被誤診和漏診。此類疾病患者身體不適初期,較多在腎內、骨科等科室就診,導致無法儘早確診。我們希望藉助國際多發性骨髓瘤關愛月,進一步提升患者及公眾對這一疾病的正確認識。”
高廣勳説,部分患者在發病初期或在疾病進展過程中會出現骨痛和骨折現象,還有患者伴有腎臟損傷,甚至需要血液透析。這增加了該病臨牀治療的難度,也給患者造成更多的痛苦。實現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相關併發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更有助於改善患者預後,延長生存期。對於臨牀診療而言,最重要的是防患於未然,尤其是對於60歲以上的高危羣體,建議在常規體檢中及時篩查關鍵指標。
“理論上,骨髓瘤無法完全根治,這是骨髓瘤的特性所決定的。但是,人類是可以和疾病共存的。”高廣勳説,即使現有技術無法將腫瘤完全清除,但通過對症治療,使患者生存更長的時間,是能夠實現的。醫學界傾向於將5年內病情未復發、無進展的情況界定為臨牀治癒。
2004年,辛先生確診骨髓瘤。經過治療,至今已平安度過了19年,理論上已經治癒了。“心態越好治療效果越好。現在,我每天都戴着運動手錶,堅持每天走路鍛鍊身體。”辛先生告訴記者。
對於一些老年患者,高廣勳並沒有建議他們接受骨髓移植,而是決定通過長時間、長療程地隨訪和定期診療維持他們的病情。患者體內的腫瘤並沒有被完全清除,但是他們的生活狀態很好,和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我們認為,對於這樣的老年患者,最終的目標是讓他們達到一個健康的生活狀態,不讓腫瘤成為他們的負擔。”高廣勳説,“骨髓瘤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良好的應對心態。”
患者黃先生在得知自己患有骨髓瘤後有種天塌下來的感覺。在醫生詳細介紹了整個治療方案後,他才發現治療過程並沒有自己想得那麼複雜。“當我得知自己可以上午在醫院接受化療,下午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時,感覺很輕鬆。”黃先生説,“最近我都是自己一個人來醫院,並且只用定期來做複查,定期吃藥打針。雖然是個病人,但是我依舊可以很好地生活。”目前,醫院日間化療模式、家庭注射模式,均是在醫療安全的前提下,以腫瘤患者回歸正常家庭生活為出發點。
在採訪過程中,高廣勳也提到了對於骨髓瘤患者來説應當注意的問題。第一,要避免劇烈運動和負重勞動,預防骨折等骨損傷問題;第二,骨髓瘤患者一般免疫力低下,所以在早期的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不要去人羣密集的地方,同時,也要預防帶狀皰疹;第三是生理問題,要定期去醫院做體檢,進行尿檢測和驗血,看有沒有貧血、血小板減少、肝腎功能損傷的情況;第四是在治療過程中還要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比如蛋白酶抑制劑會造成神經的損傷;最後,骨髓瘤患者一定要定期到醫院複查,進行簡單的評估,看疾病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根據疾病發生的變化進行針對性地調整和治療。
“對於骨髓瘤,醫保報銷的藥物已有許多,醫學界也對新的治療方式進行大力探索並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些新藥物和新技術都將進入臨牀使用,給予患者更多的選擇和治癒的機會。”高廣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