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幾天朋友圈裏流行一張圖,據説家長們看了之後,都會心地笑了。真個兒是考試成績,決定孩子回家的底氣!
當然,娃的成績不光決定娃回家的底氣,也代表着爹媽的底氣!
有句話是這麼説的:“娃的成績,孃的粉底!”
雖説考試的是孩子,可檢驗和摔打的卻是爹媽的陪讀成果和臉面!
因此,為了能讓娃考個好成績,很多爹媽已經開始無所不用其極。據説今年的甘蔗已經賣脱銷了啊喂!!!
嗯,只要是能督促娃認真複習的,那都是好工具!
當然,娃考得好與不好,到最後當爹媽的,都得跟孩子一起去面對考試結果。
娃考得好,自然歡天喜地;娃考得不好,也不要垂頭喪氣!
有家長形容考試前給孩子複習是“精衞填海”、“女媧補天”。就算陪孩子複習是“精衞填海”、“女媧補天”,當考試結果出來之後,經過了真槍實彈的檢驗之後,或許我們才知道娃的這個“海”要怎麼填,這個“天”到底要從哪裏補起!
02
對於家長而言,不重視孩子的分數,那是不可能的。但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考試成績的問題上卻有失偏頗。
孩子考完之後,無論孩子考得好考得差,怎樣處理才能給孩子積極的回應,幫助他在以後的學習中表現得更好?這相對於孩子的考試分數而言,或許更重要。
為什麼家長會這麼重視分數?
家長們狂熱追求好成績的背後,隱含着兩個推理:
1.成績好上好大學好工作好前途;
2.成績差上差大學(或考不上大學)差工作(或失業)沒前途。
然而,這樣的推理是否成立?
舉個例子:一個小孩6歲才會説話,10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你能説他是差生嗎?他叫愛因斯坦。
當然,以上只是針對性舉例,並不代表低分的人都有前途。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確實是存在差異的。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擅長的跟不擅長的地方。
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維,有的孩子擅長形象思維,有的孩子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有的孩子對花花草草感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愛因斯坦有言:“如果以爬樹的本領來判斷一條魚,那它終其一生都會以為自己是笨蛋。”
因此,在身體健康、心理陽光的前提下,家長再幫助和引導孩子爭取更優秀的成績,這才是對待分數的合理態度。
家長法則第一條:成績與成長相比,成長永遠是第一位的。
03
孩子分數背後的信息,你分析透了嗎?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80%的學生都不清楚自己在考試中真正存在的問題,85%的老師和家長對問題原因也沒有做到追根溯源。
那麼怎樣解讀期末考試分數,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提升空間,幫助他進步呢?
第一步:分析丟分的真正原因,並制定應對策略
原因1: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深。
對策1:對題目涉及的相關知識點認真複習鞏固,真正理解透徹。
原因2:對運用基礎知識解決綜合問題的技巧不會、不熟。
對策2:從一道題上升到一類題,多做練習,熟練掌握這一類題型的答題方法和答題要領,真正融會貫通。
原因3:審題不仔細、計算失誤、考慮不周、碰到大題產生緊張畏懼心理等非智力因素。
對策3:有意識鍛鍊自己的應試技巧和應試心理素質,保持平常心,養成答題完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第二步:分析分數漲跌趨勢
要把前後幾次成績縱向比較,還要與其他同學成績橫向比較,分析這門學科成績的發展趨勢:上升、下降還是振盪不定?
如果孩子單科成績下降幅度較大,家長要適時與孩子溝通,找到內在原因(有較大面積薄弱知識點、技能點)和外在原因(對該學科缺乏興趣?臨場發揮適當?和該科老師的關係?)適時激勵孩子,而不是訓斥孩子,防止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總體成績:
把多次總體成績進行比較,找到優勢學科、弱勢學科,制定保優強弱的策略,才會有提升的空間。
當孩子的總體成績劇烈下降時,家長一定要重視這個信號,這表明孩子學習不在狀態,打遊戲、網癮、結識一些貪玩的朋友等,都會令孩子分心,這時家長要沉着冷靜,不要逼孩子,不要刺探孩子隱私,與孩子耐心、真誠交流,讓孩子主動説出心理困惑,和他們共同面對成長的苦惱。
第三步: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有的孩子成績老是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
孩子智力的幾個基本因素——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邏輯思維力、想象力、計劃執行力等幾個方面的能力往往發展不平衡。
有的孩子記憶力強而思維力弱,有的觀察力強而記憶力弱。從孩子實際出發,找出短板,進行專項訓練。在少年時期及早發現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未來智力全面發展。
04
孩子考得好不好,家長如何應對?
1.孩子考得好:
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物質獎勵(如給孩子買一套她很久就喜歡的圖書)和精神獎勵(可以是一個公開的表揚)。
雖然孩子是為自己學習,但好成績意味着付出了努力,這種努力值得獎勵。同時獎勵要在合理範圍內,不宜用物質刺激來誘導孩子養成利益驅動的心理。
2.孩子考得差:
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分數不理想,怎麼解氣怎麼説:“榆木疙瘩腦袋!”“一樣的腦袋,你怎麼就這麼笨!”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聽到這些諷刺,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表面上看他們對父母的諷刺、挖苦無動於衷,其實這種內傷很難醫治,兒童心理醫生觀察就發現,那些看起來無精打采、自卑內向的孩子,肯定是在否定批判的環境中長大的。
長此以往,孩子還會產生“抗藥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説“我説什麼他都不聽”的原因。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接納和幫助;寒假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好時期,家長們在給孩子期末考試成績全面覆盤總結之後,要開始利用起這個寒假幫助孩子們養成自主學習良好習慣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