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長跪兒子一小時:最失敗的教育,是養出一個不會愛的孩子

01

前段時間,很多家長的朋友圈都在流傳這樣一張圖

媽媽長跪兒子一小時:最失敗的教育,是養出一個不會愛的孩子

據説這位穿着紅衣服的媽媽,為了勸兒子去上學,長跪一個小時。

而她的兒子,翹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旁若無人地玩着手機,

最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孩子還把媽媽下跪求自己的照片,發到朋友圈,並配文: 開心每一天。

媽媽長跪兒子一小時:最失敗的教育,是養出一個不會愛的孩子

一個對孩子束手無策的媽媽,一個對媽媽無比冷漠的孩子,這樣故事,聽完着實感到惋惜。

很多人説,孩子是被慣壞的,一個被慣壞的孩子是體會不到父母的愛和苦心的。

父母的溺愛,往往越愛越心寒,心寒之處就在於從孩子身上看不到他對父母的愛,看到的都是自私和冷漠。

而一個連父母都不知道愛和尊重的孩子,長大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又怎麼能適應社會生活?

02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考好的大學、找好的工作、能有大出息,卻常常忽視了培養孩子愛人的精神。

我始終認為,成功的教育不僅僅是單純地幫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愛,這是讓孩子未來獲得幸福的基礎能力。

正如作家範海濤曾在微博上寫道:“精英教育下出來的孩子,很多時候一路顯要崢嶸,獨獨缺少了一種怡情,缺少對他人的愛和悲憫。

媽媽長跪兒子一小時:最失敗的教育,是養出一個不會愛的孩子

愛,是孩子一生都將面對的主題,一個孩子沒有愛的能力,是很難獲得幸福的。

前段時間,江蘇一中學舉行高三年級考前家長會。

炎炎夏日,家長們坐在椅子上,孩子們站在一邊,有個男孩,拿起手中的紙板為媽媽遮陽。

媽媽長跪兒子一小時:最失敗的教育,是養出一個不會愛的孩子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感動了不少父母。

有網友們説:雖然還沒有高考,但在做人的道路上已經成功了。

心理學教授佩塞施基安教授曾經把愛的能力稱為第一能力,愛的能力中,除了被愛的能力,還有愛人的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03

孩子愛的能力,常常被大人破壞了

其實,我們的孩子,早在很小時候,就開始純粹地愛着父母,他們看不見你就會哭、吃東西會讓你咬一口、喜歡和你待在一起......他們遠比想象中要愛你。

當孩子慢慢長大卻一天比一天冷漠,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這期間的巨大轉變,不單單是孩子問題。

以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孩子夏天買了三根棒冰,想着自己一家三口剛剛好,結果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

“不用給我們買,你自己吃。”

後來孩子就學會了買回家吃的東西只買一份。過了很久,媽媽卻對他説:

“這孩子真自私,吃東西也不想着你爸你媽。”

很多父母下意識地剝奪了孩子愛的機會,等孩子長大了,又回過頭來怪孩子自私冷漠。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有些大人,看見小孩幫忙做事,怕孩子受傷就不讓孩子做;孩子幫忙杯水,怕他燙着;孩子幫忙拎東西,又怕他累着......

時間久了,孩子覺得你是不需要他的。

愛得太滿,反而養出了不會愛的孩子。

04

如何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有次去超市購物,離開的時候,遇到一位老人家和一個約莫6、7歲的小男孩領着幾大袋日用品

孩子提着一個大的購物袋,走了一會停下來,問旁邊的奶奶:“奶奶你的袋子重不重,可以再分點給我。”

奶奶欣慰地説:”小寶現在知道心疼奶奶了!“

我們不僅不該剝奪孩子愛的機會,更應該製造機會,讓孩子來關心別人,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愛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在愛與被愛之中,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經提到,父母應該訓練小孩有愛人的精神。小時候如有愛人的精神,將來才能夠愛社會,愛國家。包括四點:要能顧慮別人的安寧、對人要能表同情、對長輩要有禮貌、要能幫助父母做事。

培養孩子的愛的能力,父母可以從這幾點入手:

1.要能顧慮別人的安寧

能顧慮別人的安寧,其實培養孩子理解別人、尊重別人的能力。

打些簡單的比方:

爺爺奶奶睡覺的時候,輕輕地對孩子説:“爺爺奶奶睡了,不要作聲”;

爸爸或媽媽不舒服的時候,引導孩子不要纏着,讓大人休息一會;

乘坐公共交通的時候,告訴孩子,不要大聲吵鬧,影響別人休息。

2.對人要能表同情

有家心理機構曾經對北京一所幼兒園的孩子進行了一項心理測試,其中一道題目是:“一個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套嗎?”

第一個孩子説:“病了會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

第二個孩子説:“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

最後,近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這項測試,或多或少能反映出現在一些孩子缺乏同情心的問題。

同情心也需要父母引導的,鼓勵孩子關愛別的小朋友,在引導的同時,保護孩子的同情心與分享行為,不要用冷言冷語去打擊孩子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話他,哪怕是善意的。

有同情心,才會有愛己愛人之心。

3.對長輩要有禮貌

在家中,可以培養孩子對家長的體貼和關心,如幫爺爺倒杯、給奶奶拿東西、吃飯的時候,等着長輩先動筷子。

當孩子這樣做時,父母及時地給予讚許,孩子得到了強烈的榮譽感和存在感,會強化此類行為。

家長同時要給出正確的示範,示範如何愛身邊人給孩子看,這是最有用的教育。

4.要能幫助父母做事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更具有獨立能力,更容易適應生活,更能體諒和理解父母。

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比如自己收拾書包、玩具、獨立吃飯、穿衣等等,再慢慢擴展難度大一點家務。

幫助父母做事,既培養了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也會更懂得承擔。

《少有人走的路》中説: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

為人父母,愛孩子要有度,同時也要教孩子如何愛人、如何表達愛、如何拒絕愛......

愛是一種能力,我們和孩子都需要學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9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長跪兒子一小時:最失敗的教育,是養出一個不會愛的孩子 - 楠木軒